黛玉在經(jīng)過梨香院的時候,聽見梨園戲子唱到“本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绷主煊衤犃,倒也十分感嘆纏綿,便止住步側(cè)耳細(xì)聽,又聽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道:“本來戲上也有好文章。惋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lǐng)略這其中的趣味!毕氘,又懊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又側(cè)耳時,只聽唱道:“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亦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xì)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曹雪芹這段出色文字的描敘,其實正是借那些戲子們的嘴,唱出了黛玉的心聲。這也是黛玉多愁善感,為情所癡為情所困的真實寫照。獨自一個人,看見春殘花落,心中是無比的感傷和失落,而多愁的黛玉卻想到了葬花,并寫下了著名的《葬花詞》。這首詞可以說是黛玉發(fā)自心坎的極度悲傷之音。“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這是何等的愁懷和奈何?
寶玉因遭他父親的痛打,所以賈母、鳳姐、邢夫人、王夫人跟著周姨娘并丫鬟媳婦等人去看望寶玉的時候,這又引起了黛玉的愁緒。她想到了自己父母的不在,心里暗嘆有父母的人該多好!如果黛玉生在如今,恐怕此時也會唱出“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乖寶”的歌曲的;氐綖t湘館中,看見了滿地下竹影參差,苔痕濃淡,不覺又想起《西廂記》中所云"幽僻處可有人行,點蒼苔白露泠泠”二句來,因暗暗的嘆道:“雙文,雙文,誠為命薄人矣。然你雖命薄,尚有孀母弱弟,今日林黛玉之命薄,一并連孀母弱弟俱無。古人云‘佳人命薄’,然我又非佳人,何命薄勝于雙文哉!”
黛玉曾對湘云說過“事若求全何所樂?”黛玉是一個比較感傷但又以知足為樂的女子。其實誰又愿意每天愁眉苦臉的呢?人生不如意的事實在是太多了,只不過凡事不要去勉強,順自其然。黛玉的多愁也不是突然性的,而是她骨子里所具有的那份本性。范仲淹說過“先天下之憂而憂”,一個人低調(diào)一點,多愁一點,又何嘗不是一件好事呢?她還對湘云說過“我這睡不著也并非今日,大約一年之中,通共也只好睡十夜?jié)M足的!辈贿^像她這樣過于的多愁善感就不好,起碼對身材是非常不利的。
《五》償還眼淚
清朝有個名西園主人的,他認(rèn)為大觀園里的女子皆不如林黛玉。他寫道:“寶釵有其艷而不能得其嬌,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韻,寶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逸而不能得其文,鳳姐有其麗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不過也有不怎么愛好黛玉的,這不,在清朝有個叫王雪香的,他在《石頭記評贊》一書中卻評黛玉是“一味癡情,心腸褊窄,德固不美,只有文墨之才!钡拇_,人無完人,誰都有毛病,但說黛玉無德,這個說法不免有些過份和果斷了。就連曹雪芹自己評黛玉也只是說她“孤高自許,目無下塵”那份高傲罷了。人家黛玉只不過是一普通弱女子,為了愛情有時是有點警惕眼愛吃醋,好賭氣還經(jīng)?,這也是很正常的吧?
關(guān)于黛玉在《紅樓夢》中前八十回里的哭,我想還沒有人去數(shù)一數(shù)她畢竟掉了多少次眼淚的吧?我感到大致是這樣的:黛玉是在小說的第三回里出場的,所以她最初的哭是在揚州離家的時候,與父親是灑淚拜別而哭?薜牡诙鼐褪莵淼綐s國府里,當(dāng)她的外祖母也就是賈母,把她攬入懷里一聲聲“心肝肉啊”什么的叫嚷她時,黛玉忍不住哭了個不止,母親不在了,看見外婆焉能不哭?接著就是寶玉聽說她沒有一塊同樣的玉時,寶玉氣得把玉摘下來摔了。后來黛玉回到房中,想著“今兒才來,就惹出你家哥兒的狂病,倘或摔壞了那玉,豈不是因我之過”。于是又掉了眼淚。就是說在小說的第三回里,黛玉就哭了三回了。第四次的哭那就是因為寶釵的出場,因為黛玉性格較為內(nèi)向,一般不愛好說話,尤其是初來乍到,和別人又不熟,所以她難以和其他人接近。而寶釵落落慷慨,豁達(dá)豁達(dá),她雖然比黛玉來得晚,但很快就適應(yīng)了環(huán)境,和其他姐妹丫鬟什么的打得火熱了。因此,黛玉難免有些嫉妒和賭氣,想著想著就在房中獨自流淚了。(真是小女人,呵呵,反過來想也覺是她可愛之處。)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