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給了官員“保管”文物的特權
- 社論
6月,咸陽曝出有政協(xié)官員“私分”價值四千萬文物事件,隨后警方介入調查。30日,咸陽市政協(xié)副主席、聯(lián)合調查組組長李文化稱,大多數(shù)文物已找到下落,他表現(xiàn)此事是由于一些歷史原因,造成文物外借,或被書展工作人員“保管”在個人家中,不存在所謂“被私分”的情況。
是“保管”不是“私分”,咸陽這個類似“竊書不算偷書”的荒謬調查成果,讓輿論大嘩。人們沒有想到,調查組官員竟然用這個漏洞百出、不能讓人佩服的說明來糊弄———為什么不編一個稍有技巧含量的謊言呢?文物可以這樣“借”嗎,可以放在官員家中“保管”且一保管就是幾十年嗎,這樣的保管與私分有什么差別,什么“歷史原因”可以讓文物這樣處理?再說,咸陽政協(xié)收受了文物捐贈后,最起碼,這些捐贈應如何處理和保管,應當給捐贈人一個交待。但為什么十年來,捐贈人多次以政協(xié)委員的身份向政協(xié)詢問這些書法作品的下落,卻重復被拒絕?如果行動堂堂正正,有什么好遮遮蔽掩的?
實際上,由被指控私分文物的咸陽政協(xié)自己調查自己,決定了基本調查不出什么問題,也注定了成果的荒謬和缺乏公信力。
自己當自己案件的法官,咸陽政協(xié)當然會回避義務,為私分文物的違法行動涂上一層正當外衣。問題在于,如果“是保管不是私分”的說明真的被接收,那對社會將是一場災害。
“文物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明文規(guī)定:“文物行政部門和國有文物收藏單位的工作人員不得借用國有文物,法律只是鼓勵“國民將文物借給收藏單位展覽和研究”,沒想到咸陽官員反過來借國家的了,而且一“借”就是20多年,如果不是捐贈人不懈追問和媒體曝光,他們還會一直借下去。
如果“保管不是私分”的說明被接收,那意味著“文物保護法”將成為一張廢紙,官員可以隨便違背,以“歷史原因”的理由隨便蹂躪法律,這部法律將失去權威。失去法律的保護,文物將面臨著一場可怕的災害,隨便“外借”將成風,官員人人都將文物拿到自己家中來“保管”,博物館中的文物將成為權利分食的盛宴。
我們注意到,咸陽政協(xié)的官員一直在強調“歷史原因”———這個“歷史原因”,與某些處所丑聞被曝光后用“歷史遺留問題”作擋箭牌有異曲同工之妙,比如前段時間媒體曝光廣東河源水庫邊非法建豪華墓地,當?shù)毓俜骄蜌w罪于“歷史遺留問題”,“歷史”已經成為一張萬能的遮羞布。咸陽官員一直未說“歷史原因”是什么,在一個法治社會中,一切受法律的統(tǒng)治,無論什么樣的“歷史原因”都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段奈锉Wo法》1982年就實行了,這些事情都產生在1986年之后,既然法律從未容許過文物可以外借給官員,也不容許“個人保管”,那么任何“歷史原因”都不能成為個人占領的理由。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文物保護法》是束縛每一個國民的,官員并沒有可以超出法律的特權,可以利用權利優(yōu)勢將“私分”偷換為“保管”———甚至因為權利對文物有著更潛在的要挾,所以該法特別強調了對文物管理權的束縛。
是保管還是私分,是借用還是占領,恐怕咸陽政協(xié)自己說了不算,一切須遵照法律的規(guī)定。到底是誰濫用權利把文物違法借給了官員,又是哪些官員將文物搬到了自己家中,等待有關部門能給輿論一個交代,并依法律對這些官員作出嚴懲。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