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好多論者認為我是一個咄咄逼人的人,和他們自身的個性有很大的關系。他們多半是一些“說不得”、“碰不得”的人。也就是說,我常說一句話,他們這輩子恐怕都沒有見過真正的交流和討論是怎么樣的。而更沒有設想過“和而不同”這四個字的寫法。當然,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根本原因,還是這些人的心理特點。有論者和我討論,說星座決定人的性格,我說這種因素微乎其微,真正決定人的心理特點的,是一個人的自我定位和自我判別。
我們可以在諸多的現(xiàn)實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那些從來不曾相信星座預測的人,他們的性格,和星座測驗的性格,往往有一定的差距。而那些很早就相信此類理論的人,在星座測試這類問題上,就顯現(xiàn)出一種高度的準確。為什么?就是因為你自身的心理定位。你希望你被說中,你希望你被認同。所以這才是最關鍵的。這在國外,就是眾所周知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表明,一件事情的最終走向,往往取決于當事人的愿望。當當事人認為一件事情必將搞砸時,那它必然會搞砸。因為連實施這件事情的人自身都不對其抱有希望,它又怎會成功?同樣的道理,如果一個人認定自己是某種性格的人,比如感性。那此人便一定會盡可能地發(fā)掘自己內心感性的部分,而壓抑與之抵觸的部分。所以,這種個人愿望的影響,才是決定我們性格的最大因素。
而之所以有些人特別的不愿或是不懂交流與探討,就是因為在他們的心理防御體系內,極度地厭惡或是抵觸他人對其的說教以及負面評價,這和其個人強烈的獨立意識不無關系。在這類人的觀念里,自己必然是最好的。如果自己不是最好的,那自己就會變得更好。但是這種好,不是通過別人指出其缺點而促使其成長的方式造就的。或者說,實際上就是因為他人對你指出缺點,才使得你真正進步,你也不會去感謝對你提出意見的人。反而會肯定在這過程中,肯在反復辨證后,虛心接受正確意見的自己,是多么地具有先進性和高度的覺悟。而造成這種性格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無論是以往還是現(xiàn)在,這類人群或多或少都沒有得到自己最想得到的那一份重視。因為不夠重視,所以才想證明自己,以期得到關注,這也就順理成章了。
其實,這不是一種病態(tài)的心理,反而,這恰恰是一種上進心。你看世上有多少被稱為是天才的人,在年少的時候是缺乏必要的重視的。我之所以會說出以上的話,其實是因為,在很長時間內,我就是其中的一員。我就是那么一個因為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而變得極度抵觸說教與負面評價的人。其實到現(xiàn)在為止,我或多或少,仍舊是這種人。但是因為我得到足夠的肯定了,受到了足夠的贊揚了,所以我才會有底氣,去和人理論,也能夠較為清晰地分辨出哪些言論是真正對我有所幫助的?哪些問題是我真正亟待解決的缺陷,而哪些又是我的特點?我想,這是一個必然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吧。或許,你從小就被人夸聰明,但是卻從來沒有一個真正的聆聽者出現(xiàn),愿意全神貫注地聽你說兩個小時,你的理念與作品。這就是重視的缺乏了。
而真正要讓自己被人重視,你首先要學的,就是分辨他人言語里的智慧與經驗。只有當你能將那些真正有用和有益的東西,從你不喜歡的話語里剝離出來,而不是全盤否定的時候,你才是稍稍有所進步的。進而,到了某一天,你有了人們對你足夠的重視和認可,你便能夠完成真正的交流了。但在此之前,交流的前提是,你能聽得進去別人的忠言。不需要立即地聽進去,只是漸漸地,你會變得越來越客觀與公正,有自己的立場與態(tài)度。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你得出結論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而你的結論的中肯程度,也會越來越高。
如此,你便終有一天,能夠與人旗鼓相當?shù)赝瓿梢淮握嬲赜懻,而不會因為對某些言論的厭惡,在中途,加入你個人的情緒與非理性以及非邏輯性的內容。
好了,我要說的就是這么多,希望能令某些論者有一二的啟發(fā)與鼓舞。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