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調顯示,盡管44.8%的人遇到重大問題仍愿聽專家觀點,但僅6.5%的人信任專家權威且值得信任
實習生 方莉 本報記者 黃沖
近年來,部分專家的雷人言行,經(jīng)媒體曝光放大后,經(jīng)常受到眾多網(wǎng)友議論,不少人更是戲稱這些專家為“磚家”。在我們社會底本備受尊重的“專家”一詞,遭遇了魚龍混雜甚至泥沙俱下的奇妙變更。
不過,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wǎng)和搜狐網(wǎng),對549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卻顯示,仍有44.8%的人在遇到重大問題時,愿意聽專家的觀點;也有32.8%的人表現(xiàn)“不愿意”;22.3%的人未表態(tài)。
這不禁讓人懷疑:猜忌專家、又離不開專家的我們,到底怎么了?
“不要迷信專家,那只是個傳說”
“80后”小柴在自己的“魔鬼詞典”里,對專家進行了這樣一番闡釋:“所謂專家,不是專門呆在家,就是專門跑來跑去參加這個那個研究會的人。所以,不要迷信專家,那只是個傳說!
調侃歸調侃,面對這一群體,他依然抵觸:“當遇到不斷定的問題時,我還是會想到專家,渴望他們能替自己拿個主意。”
本次調查顯示,39.5%的人認為專家言論只是一家之言,僅供參考,31.9%的人感到專家言論需要根據(jù)情況斷定分辨;20.4%的人認為專家言論基本不值得信任,6.5%的人認為“專家是社會權威,值得信任”。
去年產(chǎn)生在廣東番禺的垃圾焚燒事件,讓華南理工大學研一學生劉杰至今記憶深入。當時有幾名專家說,垃圾焚燒無害,國外都這樣做。可實際情況是,2000年后國外就基礎廢除了垃圾焚燒發(fā)電。據(jù)報道,出來說話的幾名“專家”中,有個是發(fā)明垃圾焚燒工藝專利的人,還有一個是做垃圾爐生意的美國公司中國區(qū)副總裁。這些“專家”均來自利益團體。劉杰感嘆:“這些人都不替大眾,說話,怎么能叫專家?”
“專家”為何變成“磚家”?調查中,79.6%的人感到是因為“部分專家缺乏社會義務感,為利益群體代言”;72.3%的人認為“大批‘偽專家’充滿專家隊伍,素質良莠不齊”。同時,有28.5%的人認為媒體難辭其咎,“媒體爭相報道專家‘雷人雷語’,放大負面印象”。
中國報刊與社會歷史研究所常務副所長王天根教授表現(xiàn),現(xiàn)在不少專家在媒體上對時政、社會各范疇的問題發(fā)表觀點,是一種進步。但如果專家言論和社會現(xiàn)實不符,或離大眾等待有必定距離,往往會引起大眾的質疑,甚至鞭撻。
調查顯示,23.6%的人認為,是人們對專家的期望值太高,以致掃興過大。12.8%的人干脆說,“時代不同了,現(xiàn)在是消解權威的時代!
“專家”這個概念已被濫用
本次調查中,68.5%的人認為專家應“秉持公共知識分子的良知與立場,為社會大眾,代言”;57.5%的認為專家要“超出自身職業(yè)或階層局限,站在國家和國民利益的角度思考問題”。
61.7%的人感到,專家應“施展專業(yè)水準,為大眾,供給幫助和參考”;54.5%的人指出,專家應“敢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43.4%的感到專家“說話有理有據(jù),別信口開河”。
在“90后”大學生胡正剛看來,專家應當反應民意、心系大眾疾苦,不能成為一部分人的代言人。南京師范大學大四學生黃睿則表現(xiàn),專家應起到領導輿論、啟蒙大眾,、監(jiān)督政府的作用,“獨立的、有義務感的專家才值得信任!
調查中,一名受訪者留言,建議以這次調查為契機,建立專家言論追究制。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研究生程小續(xù)認為,國家和社會也需要專家,但如今社會上重地位、重資格、輕素質、輕道德的風氣,讓很多專家變?yōu)椤按u家”,喪失了公信力!霸趯δ衬彻谝浴畬<摇^銜時要慎重些。起碼,道德是一個最基礎的評定標準吧!
中國國民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潘力認為,“專家”這個概念已被濫用。真正的專家應當是在某個專業(yè)范疇有著高深的成就并獲得公認地位的人,在某種程度上代表了權威。專家應站在公平的立場上,為大眾供給有公信力的看法!吧鐣\動家不是專家,媒體上的特約評論員,也不是專家。他們都是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大眾只能拿他們的看法做參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