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京:大學生軍訓基地舉行消防演習
“為什么中國學生總喜歡一個人獨處?”
浙江大學的韓國留學生金毅然已經(jīng)在中國生活4年了。在校園里,她經(jīng)?吹竭@樣的情景:中國學生總是獨自一人到食堂吃飯,不到10分鐘就吃完了;總是一個人騎自行車上下課,而且騎得飛快;總是一個人在校園散步,耳朵里還塞著耳機……這些在她看來要與朋友一起進行的事情,中國學生往往是一個人完成,難道他們真的習慣獨處、享受孤獨的感覺嗎?
大學里能稱得上朋友的只是個位數(shù)
在上海念書的大四學生沈潔,剛入校時也跟很多新生一樣,認識交往了不少新朋友,有一段時間大家總是一起上下課、結伴吃飯、深夜臥談,假期來了就一同出游,或是一起去很遠的家具城挑選鏡子、臺布來裝點寢室。
“那樣的日子差不多持續(xù)了一個多月。”沈潔將其形容為蜜月期。很快,大家投入到“百團大戰(zhàn)”,由于各自的興趣愛好不同,沈潔和她的朋友有的參加了創(chuàng)新俱樂部,有的進了校報,有的選擇去學生會工作。
剛開始大家還相互鼓勵,約定要經(jīng)常抽時間相互交流,一起在學校闖出一片新天地。但很快他們的生活就被各種社團活動、項目策劃所淹沒,每天都是踩著鈴聲進出教室,趕著熄燈點返回寢室。
大一下學期,沈潔趁著小假期想邀請寢室同學去周邊景點旅游,但挑了好幾個日子,不是張三要開會,就是李四有活動。最后,沈潔只好一個人前往目的地。本應該是一群人嘰嘰喳喳的場景,卻變成她一個人的水鄉(xiāng)獨行。
寢室的鏡子臟了沒人去擦,舍友臥談的機會少了,有時甚至連見一面都很難。隨著時間推移,沈潔越來越覺得被一種莫名的孤獨感包圍,她開始嘗試把友情寄托在社團里新認識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身上。
但是,沈潔所寄予厚望的社團好友們在關鍵時刻也十分“不給力”。大二那年,沈潔辦理出國交流手續(xù),讓她沒有想到的是,那些社團里有交流經(jīng)驗的同學居然也跟學校的行政人員一樣說話繞來繞去。明明有人知道什么事兒該在哪里辦,但要打聽點有用的消息比擠牙膏還難。
一次課堂自由討論時,正巧說起這個話題,沈潔忍不住把她在學校感受到的孤獨和無助一股腦兒地吐出來。話音剛落,班上另一名同學馬上接話說,自己的朋友雖多,但知心的基本都是中小學認識的人,大學里能稱得上朋友的只是個位數(shù),關鍵時刻能伸手幫一把的更是少之又少。
“你們看上去不是朋友挺多的嗎,怎么會這樣呢?”聽完他們的發(fā)言,老師直呼意外。
網(wǎng)上好友到頭來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普及,手機、電腦、Ipad隨時都能便捷上網(wǎng),很多寂寞的大學生,轉而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尋找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北京讀大三的劉明現(xiàn)在每天必做的功課就是上人人網(wǎng)更新狀態(tài),把身邊發(fā)生的一些細微小事或者心情的變化及時發(fā)布到網(wǎng)上。
“從機場打個車,司機說要去換班,然后跟著司機到換班地等另一個司機,另一個司機上車后說,快沒油了,然后跟另一個司機去加油,然后塞車,開到學校宿舍竟然花了3個小時。”
“在大黑家排了一小時隊,但吃面時聽到了《灌籃高手》片尾曲,哈哈。不過味道實在是不如二里半拐角處的清真蘭州拉面啊。”
……
這些絮叨的、好似流水賬的語言總能迅速在網(wǎng)上引起回響。劉明認為,其實大家覺得這些生活小事很有意思,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卻很難找到跟別人分享與傾訴的機會,網(wǎng)絡則提供了便利。
經(jīng)過一年多的經(jīng)營,劉明的微博“粉絲”已經(jīng)有近200人了,關注度也超過了100點。看著有很多人回復或者轉發(fā)自己的微博和校內(nèi)狀態(tài),哪怕只有一個“頂”或者“贊”,甚至是“彈”,他都覺得很開心,“比起寢室里安靜得只聽到蒼蠅飛,叫個人還要跟耳機隔音做抗爭,跟微博上的朋友交流要輕松愉快得多。”
有一次,劉明上完高數(shù)課在樓道里遇到了一位常在網(wǎng)上交流的朋友,雖然是同系的,但兩人之前從沒見過面。因為常;ハ嘣L問個人主頁,也見過對方不少生活照,他確信眼前出現(xiàn)的這個人就是經(jīng)常和他聊到深夜、從老師同學到明星八卦無話不談的“校園百事通”?墒遣良缍^的瞬間,兩人居然誰也沒有主動跟對方打招呼,甚至連揮手也沒有。“網(wǎng)上的朋友混得再熟,到頭來也只是最熟悉的陌生人。”劉明感慨。
壓力和競爭奠定了大學生活孤獨的基調(diào)
從成為大學生的這一刻起,就業(yè)的壓力以及與周圍同學的競爭關系奠定了大學生活孤獨的基調(diào)。大家為了迎合社會的需求,在社團、實習單位磨煉,而友誼在與前程的較量中被不斷擠壓,變得越來越讓人無暇顧及了。
才進入大一,高翔就參加了學院為新生舉辦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講座、名企學長學姐經(jīng)驗交流會。本以為就業(yè)、考研離自己還遙遠的他,也感受到了一種無形的壓力。
很快,高翔開始強制自己把時間盡量多地放在學長學姐所謂“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那些地方。慢慢地,他與朋友的通話時間從每天半小時,縮減到每天15分鐘、5分鐘,后來由于社團開會、寫活動策劃等大量事務纏身,他經(jīng)常整個星期也顧不上跟朋友聯(lián)系。即便知道這樣下去會讓自己遠離原來的朋友圈子,他也只能選擇繼續(xù)忙碌下去,因為“時間有限,前途要緊”。
相互的競爭關系讓大學生之間的關系十分微妙。高翔說,大學幾乎所有消息都要靠自己打探,“不要還傻傻等待班長或者團支書的消息”,特別是一些選拔性的重要活動,不會有人主動在你面前大肆宣揚并邀請你一起參加的,如果錯過了張貼在某個角落的通知,就只能怪你搜索信息的能力太差,“朋友,大多數(shù)時候都是向你炫耀比賽成果,而不是跟你分享參賽信息的那個人。”
在吃過一兩次虧以后,高翔開始學乖,一有時間就去學校各大論壇搜索最新消息,但論壇上的人也不見得會樂意告知所有的事情,發(fā)個求教帖被人拍磚是常有的事兒。“這么簡單的問題,自己上網(wǎng)搜搜就能解決了。”——這還算是客氣的回答,遇到壇友心情不好時還會被罵“腦殘”。后來他也學乖了,每次發(fā)帖提問時,都會在標題前加上“土問”、“弱弱地問”等詞語,以防挨磚。
在高翔的記憶中,只有到了開一些無關痛癢的會,或者那種湊人數(shù)的講座時,就會接到無數(shù)朋友的電話和短信。“與其有這樣的朋友,我寧愿一個人!”他說。
“越是害怕就越是被動!”在湖南上大學的郭松是個十分主動、好交友的人。進入學校后,他辦了每月1000條短信的包月套餐,有事沒事他總喜歡給認識的朋友群發(fā)短信,看到天氣異常就告訴大家“我這里剛剛打雷了”,食堂師傅哪頓做得不合胃口了他也會廣而告之“今天飯菜好難吃”。
“誰回復我了我就繼續(xù)找話題聊”,經(jīng)常“騷擾”同學的結果就是郭松跟許多人都成了朋友,他知道大家每天正在經(jīng)歷著些什么,誰有了心事也首先會想到找他訴說。“其實大家離開家都很孤獨,很需要友情,我只是比較勇敢地捅破了那層窗戶紙。” 實習生 肖婷婷 本報記者 謝洋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