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本刊記者曾結伴去青島海爾參觀調研,那時,位于海爾路和308國道交界處附近的海爾工業(yè)園是中國制造業(yè)者的“學習圣地”,每天有數以百計的考察團來到這里,海爾規(guī)劃了將近十條參觀線路,分別有科技館、樣品大廳、海爾大學等等。在文化廣場上,有韓美林設計的五龍塔,體現了張瑞敏在著名的《海爾是!芬晃闹忻枋龅囊饩常“海爾應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懷納百川而不嫌棄細流;容污濁且能凈化為碧水。”
30多年來,張瑞敏是中國制造業(yè)的標志性人物,他的思想變遷代表著中國制造的突破、轉型與未來。
一場企業(yè)家的“行為藝術”
65歲的張瑞敏,迄今創(chuàng)業(yè)整整三十年。他和他領導的海爾是中國制造由弱趨強的最佳標本。
1984年,張瑞敏被派到一家瀕臨倒閉的電器廠當廠長,他回憶說,“歡迎我的是53張請調報告,上班8點鐘來,9點鐘就走人,10點鐘時隨便在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到廠里就只有一條爛泥路,下雨必須要用繩子把鞋綁起來,不然就被爛泥拖走了。”當時的中國制造業(yè),正在實施進口替代戰(zhàn)略,通過從歐美及日本等發(fā)達國家大規(guī)模地引進生產線,以改造落后的輕工業(yè)。張瑞敏上任后的第一個決策,就是把工廠的牌子更換為“青島電冰箱總廠”,他向青島市和北京的輕工業(yè)部再三要求,終于被允許引進利勃海爾的技術,成為輕工業(yè)部確定的最后一個定點生產廠。
張瑞敏作為優(yōu)秀企業(yè)家的魅力,是在一次砸冰箱的“行為藝術”中散發(fā)出來的。1985年,他把庫房里的400多臺冰箱全部檢查了一遍,結果發(fā)現有76臺冰箱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他一聲令下,76臺冰箱都被砸成了廢鐵。當時,一臺冰箱的價格是800多元,相當于一個職工兩年的工資。“張瑞敏砸冰箱”成為這家日后中國最大的家電公司的第一個傳奇,在企業(yè)史的意義上,表明了出現于商品短缺時期的第一代企業(yè)家的自我蛻變正是從質量意識的覺醒開始的。
“教父”張瑞敏
此后的十余年,是海爾高速成長的黃金時期,張瑞敏通過引進歐洲的生產技術及日本的精細化管理模式,迅速實現了產量與質量的雙重躍進。1994年,也就是在他創(chuàng)業(yè)的第十年,海爾冰箱產銷量躍居全國第一。張瑞敏提出了“日清日高”的管理名詞,“日清”指完成當日目標,但“日清”之后還有更高的目標,這就是“日高”。它的內涵是要求每一個工人和管理者學會管理自己的時間和目標。海爾的研究者們稱之為“OEC管理法(OVERALL EVERY CONTROL AND CLEAR)”,意為全方位地對每天、每人、每事進行清理控制。在人才管理上,張瑞敏提出“人人是人才,賽馬不相馬”。經過不懈的努力,海爾成為當時國內管理水平最高的制造工廠之一。也是在這一年,張瑞敏寫出了著名的《海爾是海》,這幾乎是中國制造業(yè)的一篇雄壯宣言。
1996年,國家經貿委宣布,未來幾年將重點扶植寶鋼、海爾、江南造船、華北制藥、北大方正、長虹等6家公司,力爭使它們在2010年進入“世界500強”。這6名“種子選手” 成為沖刺“世界500強”的國家級先頭部隊。
這一年,也是中國家電業(yè)最為輝煌的時刻,國產冰箱、電視機、空調企業(yè)集體壯大,紛紛在產銷量和品牌號召力上超過了外資企業(yè),成為中國制造業(yè)復興的標志性年份。
在當時中國企業(yè)界,以知名度和重要度而言,排名前三位的企業(yè)家分別是張瑞敏、柳傳志和王石,他們分別是家電、電腦和房地產的標桿性人物,其中張瑞敏以銷售業(yè)績、品牌打造和管理思想的突出,不容置疑地排名第一。教父張瑞敏,人們開始這樣稱呼他。
從結構主義者到解構主義者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