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割權力部門的“肉”決不手軟
近日,濟南市的行政審批事項又減少了30項,只剩143項,而這一數(shù)字,在2000年還是1063項。14年間,歷經多次清理,濟南市市級行政審批事項已經減少了近千項,加快了政府和社會的運行效率,也讓市民辦事變得更加便利。
本報記者 劉雅菲 實習生 趙蓉
從1063項減少到143項
辦個營業(yè)執(zhí)照要跑十幾個部門蓋幾十個章,開個證明反而要提供更多證明……開辦過企業(yè)的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歷。這種情況,在濟南正在改變。
記者從濟南市法制辦了解到,2000年時,濟南的市級行政審批事項還有1063項。2000年7月,濟南部署開展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取消40%以上的審批事項。經過此次清理,原有的1063項審批事項取消374項。從2001年到2014年初,濟南又先后9次清理行政審批事項,使審批事項由1063項銳減為目前的143項。
減啥加啥都有嚴格規(guī)定
削減行政審批是割權力部門的"肉",哪些該割,怎么割?濟南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行政審批事項的增減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定,首先在清理審批事項時,要按照立法確定的立法體制和依法行政的要求,以法定權限、條件和程序為依據(jù)。凡是法律文件已調整或已明令停止實施的,對原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全部予以取消。
這位負責人還介紹,"行政許可還應具有相應的實施對象、制度的適用條件,對那些濟南適用對象已變化或缺乏執(zhí)行條件的事項,也應當予以調整。"
另據(jù)了解,如果要增設行政許可,實施機關要事前向市法制辦提出調整說明,而后市法制辦會根據(jù)法律法規(guī)的變動情況和濟南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實際需要,及時提出調整意見,報市政府研究審核。由市政府向社會公布后才可以實施。
實行編碼管理防變相審批
行政審批事項被清理之后,會不會出現(xiàn)變相審批?
濟南市法制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各部門實施行政審批,必須依據(jù)清理規(guī)范后的審批要件操作,不能要求申請人重復提報,也不能擅自增設條件,不能要求申請人接受無法律法規(guī)依據(jù)的中介服務,也不能指定中介機構承擔與審批相關涉及收費的技術審查、評估、鑒定等事宜,嚴禁以繳納中介機構服務費、社會團體會費等名義設置審批障礙。"
此外,對繼續(xù)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和審批要件,濟南市還實行統(tǒng)一編碼,形成目錄,以市政府文件形式向社會公布,未取得編碼的不得付諸實施,以此杜絕各部門變相實施已取消許可項目的現(xiàn)象發(fā)生。
對于濟南的行政審批改革,山東財經大學經濟中心主任陳華認為,"政府要從無限政府向有限政府轉變,由監(jiān)管向服務轉變。精簡行政審批事項,還能夠提高審批效率,減少企業(yè)的交易成本,提升政府公共服務的能力和水平,可謂好處多多。"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