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戴維·雷姆尼克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第一份工作在麥格勞希爾集團的下屬公司,后來靠暢銷書擺脫生活困境,有趣的一環(huán)還有,哈佛法學院求學期間,奧巴馬搞定了暑假工的女上司,發(fā)展成為了未來的美國第一夫人。
奧巴馬競選總統(tǒng)的第一站,安排了跨越塞爾瑪市埃德蒙·佩特斯橋的儀式,1965年,美國黑人為爭取選舉權舉行游行遭到白人警察血腥鎮(zhèn)壓,史稱“埃德蒙·佩特斯”事件。橋的盡頭有一個廣告牌,上面畫著福里斯特將軍的一幅巨大畫像。“今天拜訪塞爾瑪就是要記住,迄今為止,美國仍然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
以“橋”命名奧巴馬傳記,寓意著美國兌現了自己的諾言。2008年,巴拉克·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第44任總統(tǒng),他出生于美國夏威夷州火奴魯魯,父親是肯尼亞留美學生。從《橋》一書中,我們看到平淡無奇與驚世駭俗完美融合的奧巴馬從政歷程。因從研究過“總裁的第一份工作”,并出版同名書籍,閱讀600余頁《橋》上下冊時,我也愿意提煉出奧巴馬的第一份工作。
第一份工作
作為中學生的奧巴馬,成績平淡無奇,只能算一名B等生。在西方學院讀大學的時候,奧巴馬也平淡無奇,大學第三年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時,沒有幾個人注意到他消失了。10年后有同學從報上看到他成為《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非裔主編時才驚呼:奧巴馬的名字都變了,從巴里·奧巴馬變成了巴拉克·奧巴馬。
從奧巴馬的第一份工作也可以看出,他和我們大多數大學畢業(yè)生一樣,有的時候不得不委屈齊全,而且很多時候對未來也無所適從。
1983年夏天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后,奧巴馬去看望了在印度尼西亞的家人,回紐約后,他發(fā)現,自己向進步團體發(fā)出的求職信如同石沉大海。灰心喪氣、經濟拮據的他不得不改變想法,先找份工作再說。1983年夏末,奧巴馬來到國際商務公司接受面試,這是一家出版咨詢公司,收集國際商業(yè)和財經數據,為公司客戶發(fā)布各種新聞通訊和報告。國際商務公司是由麥格勞希爾集團的埃爾德里奇·海恩斯(Eldridge Haynes)在1953年創(chuàng)立的,該公司是最早一批專門為跨國公司提供信息服務的公司中的一員。奧巴馬在金融服務部工作,負責訪談商業(yè)專家,研究外匯走勢,追尋市場發(fā)展趨勢。
當時的面試官卡西·拉澤說,“他身材瘦長,神態(tài)平靜,頭腦聰明”,“我雇傭了他,工資可以說遠遠不夠償還他的大學債務。”
當然,我們不能忽視從第一份工作開始,奧巴馬其實已經特立獨行,與眾不同了。在同學們都向法學院、研究生院繼續(xù)深造,或者找投資銀行的工作時,奧巴馬卻固執(zhí)地要去做社區(qū)組織者。奧巴馬已經意識到參與社區(qū)工作,而不是沿著常規(guī)的路徑發(fā)展,能給自己帶來機會。
有意思的是,后來,奧巴馬求學哈佛法學院,在做暑假工的時候,奧巴馬把自己的指導老師米歇爾·羅賓遜發(fā)展成為了女朋友,后來成為了愛人。
奇跡與運氣
《橋:奧巴馬的人生及其崛起》為我們展示了一名沒有背景、滿懷困惑的年輕人的成長路徑。第一份工作堅持一年多后,他能做到從心選擇,到芝加哥實現了社區(qū)組織者的職業(yè)夢想了。
如果通過此類發(fā)展邏輯,奧巴馬要成為總統(tǒng),一定要有奇跡發(fā)生才行。
《橋:奧巴馬的人生及其崛起》是對奧巴馬生平最詳盡的介紹,也是一部經典美國黑人從政史。它不僅描述了一位探尋自我的年輕人、一位決心成為首位非裔美國總統(tǒng)的不斷崛起的政治家,它更交代出奧巴馬崛起的背景:到2006年及2007年時,這個國家已做好了迎接此前不太可能出現的東西的準備。你很難想象一位最資淺的國會參議員,所在委員會發(fā)言序列排在第18位的政壇新人,輪到他發(fā)言時房間里早就空無一人了。3年之后便宣布競選總統(tǒng),最后結局居然是勝選了。
這就是奇跡。
奧巴馬投入總統(tǒng)競選當中時,他沒有出任政府官員的經歷,在參議院的工作經驗也顯示不出他在立法方面有多令人深刻的貢獻。但是奧巴馬的身份、出身、對自己身份的定位,以及最重要的一點,他把自己的品質和個性投射為美國雄心和希望的反映方式,將成為他的傳奇崛起之路的核心。
堪稱奇跡的東西,一定伴隨著神奇的運氣!稑颉芬粫髡、《紐約客》雜志總編輯戴維·雷姆尼克提醒我們,在奧巴馬崛起過程中起作用的諸多因素中,運氣不容忽視,《橋》通篇也透露著此類信息。
首先選擇芝加哥社區(qū)工作作為政治起點,不能說經過精心策劃,而是運氣使然。
奧巴馬抵達芝加哥是在1985年6月,這是哈羅德·華盛頓當選該市第一位黑人市長之后的第二年。戴維·雷姆尼克分析:對芝加哥的非裔美國人來說,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如果奧巴馬當時回應了在別的城市工作的招聘廣告,很難說他會怎么樣的發(fā)展,但是顯而易見的是,華盛頓市長試圖組成多種族聯盟,為奧巴馬提供了豐富的遺產來學習和傳承。“第一個非裔美國總統(tǒng)只能來自芝加哥”,黑人遷移歷史方面的學者布萊克曾說過。
競選國會參議員又有出奇好的運氣:恰到好處的空缺位置,最強勁敵莫斯利·布勞恩毫無征兆地宣布競選總統(tǒng)等,讓奧巴馬摘得參議員之位幾乎不費力氣。
最后值得一提的就是競選總統(tǒng)的時機。大多數人認為,如果不是喬治·布什把事情搞得一團糟,我們根本不可能選出一位奧巴馬的總統(tǒng)來。巴拉克·奧巴馬的名字本身,意味著變革創(chuàng)新。變革創(chuàng)新是奧巴馬的競選主題,也是《橋:奧巴馬的人生及其崛起》的主旨。
對任何一名共和黨人來說,伊拉克戰(zhàn)爭,阿布格萊布監(jiān)獄酷刑被披露、經濟不振,以及應對“卡特里娜”颶風極其不利這類事情的存在,2008年的競選都是極具艱巨的事。黨內競爭者希拉里·克林頓同樣被套上了陳腐老套的枷鎖。盡管希拉里·克林頓能得到財力雄厚及經驗老道的競選機器大力協(xié)助,但她也因選民對這些老面孔政治人物感到厭倦而受拋棄。
在全體美國人都為魯莽而又極其無趣的總統(tǒng)感到失望的時候,奧巴馬出現了。
很有意思的一點是,奧巴馬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出版機構,而其政治崛起之路上,他所著的兩本書《我父親的夢想》及《無畏的希望》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奧巴馬青年時期的朋友一部分人曾認為,奧巴馬會成為小說家。奧巴馬用了小說家的智慧,完成《我父親的夢想》一書,解決了衣食之憂,又用《無畏的希望》最大廣度地宣傳了自己的政治理念。許多人認為,奧巴馬不是被媒體的關注所打動,而是被拿著他的書前來讓他簽名的普通人要求他出面競選的呼吁所感動。在布什政府失職之后,人們渴求誠實的政治以及厭倦了舊面孔導致人心思變,奧巴馬依靠無與倫比的個人魅力和民權從政思想贏得了選民的擁戴,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