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五個月的煎熬與等候,中鋼協(xié)常務副會長羅冰誕辰前發(fā)布放棄統(tǒng)一領導,國內鋼鐵企業(yè)可以與三大礦 山公司個別接觸,這意味著“連買菜老太都關心”的我國鐵礦石談判持續(xù)第六年以失敗告終。
這一輸,不僅要讓中國鋼 企至少多付出5000多億元的成本,同時這種上漲的成本還將通過鋼材價格 向下游轉移,使得我國產生輸入性通脹的風險不斷加劇。
“鋼”緣何一直斗不過“礦”?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我們的鋼鐵企業(yè)手中無“糧”,隨著不斷增加的“胃口”導致鐵礦石價格最終只能任由“礦”擺布。
看鐵礦石幾乎100%都依附進口的鄰國日本,早在50多年前,就認識到到海外獲取礦資源的重要性,因此日本在鐵礦石價格的談判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他們從實踐中懂得,參股礦比直接購置礦產品風險小,而買礦又比參股礦安全。所以,日本長期以來把鼓勵并支撐企業(yè)到國外買礦作為一種國策,到國外探礦、買礦的企業(yè)不僅可以獲得長達15年的優(yōu)惠貸款;因不可抗原因失敗的,政府還容許免除債務;一旦探礦成功,在資金不夠的情況下可以申請政府支撐。
在這種長期戰(zhàn)略刺激下,日本雖然自身資源貧乏,但是其礦產把持觸角卻伸到了巴西、澳大利亞、南非、印度等十幾個國家,遍及南美、南亞、中亞、非洲等眾多地區(qū),甚至包含部分中國礦山。“得資源者得天下”,這就是作為資源貧乏國的日本卻擁有很強資源話語權的重要因素。
相比之下,我國實力雄厚的國有鋼鐵企業(yè)這幾年開發(fā)資源力度雖有加大,但基礎都局限在國內,滿足于做“家里老大”,缺乏到海外“攻城拔寨”獲取資源的戰(zhàn)略意識,目前中國所能把持的境外鐵礦石資源只占進口總量的9%。同時,這幾年房地產開發(fā)熱和超大范圍的鐵路建設,也使我國進口鐵礦石依存度每年大幅攀升,這多種因素最終成為淡水河谷 、力拓 、必和必拓三大礦山漫天要價的“軟肋”。
專家指出,被金融寡頭把持的外國礦和中國鋼的價格之戰(zhàn)不是簡略的談判問題,實際上是又一場金融之戰(zhàn),而這一戰(zhàn)真正的較量應當在談判桌之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