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手機實名制的種種傳聞,在9月1日終結。工信部已經下發(fā)文件,自9月1日起,“手機實名制”正式實施,消費者去營業(yè)廳購買手機卡,必須持身份證才能辦理。
據悉,電話用戶實名登記將分兩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從今年9月1日起,全面實行新增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第二階段,以電話用戶實名登記相關法律出臺為依據,用3年時間做好老用戶的補登記工作。
小事情帶動大工程
其實,手機的實名制早已經開始推行。在后付費手機號碼中,三大運營商早已實現(xiàn)了手機實名制,F(xiàn)在的實名制主要是針對預付費用戶。預付費的用戶除了在營業(yè)廳購買號卡外,在報攤、商店等社會渠道都可以購買,主要包括神州行、動感地帶、如意通等號卡。
據統(tǒng)計,移動電話用戶中未實名登記的大約有3.21億,其中中國移動0.23億,中國電信2.1億,中國聯(lián)通0.88億。這3億多的手機用戶要在未來3年內補登信息。
對于未實名登記的用戶,運營商將告示提醒。同時,用各種辦法鼓勵老用戶登記。以中國聯(lián)通為例,計劃用業(yè)務發(fā)展、話費獎勵等方式,鼓勵老用戶進行補登。
根據工信部上半年的統(tǒng)計,我國的移動電話用戶達8.05億,沒有實名登記的用戶占了近一半,雖然各運營商都施展渾身解數(shù)鼓勵用戶登記,但這一半登記起來仍將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一位運營部門的員工告訴記者,手機實名制的難度非常大,幾億老用戶重新登記不是兒戲,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還需要用戶的大力配合;新用戶會因為登記麻煩而生出許多抱怨。比如一些經常短期出差的人經常會購買當?shù)氐碾娫捒,但以后這種事會變得非常麻煩。這些購買預付費手機卡的“散兵游勇”,與報亭和小商店的利益直接相關。
北京市報刊零售公司下發(fā)通知,考慮到報刊亭尚不具備核查實名制的條件,因此近期將暫緩在全市各報刊亭銷售各種手機號卡。該通知上提到,不允許私自在報刊亭銷售移動和電信的號卡,聯(lián)通號卡也由公司統(tǒng)一供貨。而中國聯(lián)通入網登記單,內容包括客戶姓名、證件號碼、通信地址、聯(lián)系電話,購買者必須如實填寫,并提交有效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報攤經營者要負責核對真?zhèn)。有報攤攤主直言,該?guī)定太嚴格,讓報攤這樣的小本生意“沒的做”。
詐騙與垃圾短信 手機不能承受之輕
讓有關部門下定推行實名制決心的,是讓主管部門頭疼已久的手機詐騙和垃圾短信問題。手機詐騙幾乎是隨著預付費手機卡一起誕生的。因為手機卡的隱蔽性,大量不法之徒選擇用手機實施詐騙。
來自12321網絡不良與垃圾信息舉報受理中心的最新消息稱,今年上半年中國手機用戶每周平均收到短信43.4條,其中垃圾短信12條,比去年有所增加。
垃圾短信除了讓人生厭、耽誤用戶時間之外,有的垃圾短信還涉嫌違法,如承諾提供假發(fā)票甚至推銷槍支等違禁品。
長期以來,主管部門聯(lián)合各大電信運營商,年復一年查禁手機詐騙和垃圾短信,但是收效甚微。在這個背景下,工信部推出了手機實名制這個撒手锏。
個人隱私與信息安全 實名制不能承受之重
實行了實名制,就能遏制手機詐騙嗎?電信專家項立剛表示,并不能指望某一項制度來解決所有的問題。盡管目前輿論對手機實名制存在爭議,但不論從運營商還是用戶的角度來說,這項制度的推廣實施帶來的利將大于弊。
他說,手機實名制的實施,除了能幫助用戶更少的受到手機詐騙、垃圾短信騷擾之外,對手機支付和手機定位等3G應用也有幫助,能給運營商帶來更多利潤,也能給用戶帶來信息化時代自身信息的安全。
中國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用“眾望所歸”來形容手機實名制。但他同時表示,實名制的對象應該是用手機上網的那一部分用戶,對所有的手機用戶都搞實名制顯得沒有必要。比如說老年用戶,只用手機打電話,實行手機實名制就有點多余了。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周漢華認為,當前缺乏法律依據,不應當實行手機實名制。在現(xiàn)今情況下,手機實名制不僅很難解決手機詐騙、垃圾短信等問題,而且推行后用戶個人信息被濫用的風險太大。
周漢華認為,推行手機實名制,涉及公民個人的兩個最重要的信息:一個是身份證號碼,一個是手機號碼。這兩個信息對個人用戶非常關鍵。目前,手機具有越來越多的支付功能。一旦這兩個信息同時被泄露,社會風險就相當大。
而政府寄予厚望的實名制防范垃圾短信和手機詐騙等的用處,周漢華認為,“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垃圾短信和手機詐騙,成因復雜,把希望寄托于手機實名制,完全不現(xiàn)實”。
把個人信息交付給商業(yè)公司電信運營商,是安全的嗎?有專家提出,在缺乏《隱私權保護法》或《個人信息保護法》的情況下,實行手機實名制并不能解決以上問題,反而可能造成用戶個人信息泄露。
事實的確令人擔憂。今年6月,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披露的首例中國移動、聯(lián)通員工涉嫌非法提供、出售公民個人信息案件中,私家偵探張榮浩、張榮濤兄弟分別買通了中國移動和中國聯(lián)通的員工,將客戶的通話時間、主叫號碼、被叫號碼等手機通話記錄透露給私家偵探,最后落入那些雇用私家偵探的買家手里。
工信部和電信運營商用實名制來監(jiān)督用戶,可是,電信運營商怎樣妥善保存這些資料,誰來監(jiān)督掌握了全國用戶機密資料的電信運營商呢?實名制已經開始實行,在未來三年中這個問題將越來越嚴重,也成為擺在政府和電信運營商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