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澳Ⅰ號”出水北宋造銅錢
共有一萬余枚 還出水了疑似火器燧發(fā)裝置
昨日,記者從廣東省文物局懂得到,“南澳Ⅰ號”沉船遺址的水下考古工作再次獲得重大進展,出水文物已超過萬件。據介紹,目前船體東西兩側船舷板和船體桅座已在海底現身,考古人員還發(fā)明一個裝載有銅錢的船艙和全新的文物種類。其中,銅錢有一萬余枚,多數標有北宋年號。
而新出水的景德鎮(zhèn)窯品瓷器上的“清制”款識和福建漳州窯品瓷器“清”款識是否代表年代,是否顛覆古船明代身份的認知,引人遐想。
“南澳Ⅰ號”數字
廣東省文物局最新統(tǒng)計數字顯示,除銅錢外,今年“南澳I號”水下考古工作中共出水各類文物已超過一萬件。
其中,超九成文物為瓷器,此外有少量的陶器和金屬器。在這些出水瓷器中,盤類占44.4%,碗類占34.3%,瓷罐占8.8%,杯、碟、盒類共占9.2%。
首次發(fā)明年代清楚銅錢
考古隊在近期對“南澳Ⅰ號”八號艙進行文物清算時,發(fā)明了罐裝的大批銅錢。此次發(fā)明的銅錢由于在罐內保存,他們的“年紀”首次得以明白?脊抨爢T發(fā)明,在這個艙體內發(fā)明的銅錢共有11300余枚,上面的錢文多是“祥符通寶”、“皇宋通寶”、“熙寧通寶”——這是北宋年號的錢幣。
一艘被專家初步確認為明代萬歷年間的古沉船的船艙內,為何會裝有如此大批的北宋年號的銅錢?
本土學者、汕頭市南澳縣博物館館長黃迎濤表現,在船上發(fā)明大批北宋銅錢,也可能是貨船的目標地國家應用我們的銅錢作為硬通貨!霸诂F有的著作里,已有學者考證過,有不少國家都直接應用中華民族的錢幣作為本國貨幣!秉S迎濤說。
瓷器又呈現“清制”款識
此次出水的文物,上面的題字也異常豐富。其中,題字“泉”、“雙泉”、“師”、“二半”、“善”、“龍”、“曲”、“對”等均為首次出水。
款識“長命富貴”、“清制”、“婚”碗也為首次出水。根據廣東省文物局的材料顯示,近期出水的一只碗口徑12cm、底徑4cm的青花團螭紋“清制”款碗,是景德鎮(zhèn)窯系產品,外壁及內底均飾團螭紋,碗底楷書“清制”青花款。而在出水的青花花卉紋大盤中,也有題字“清”字,但是漳州窯系器物。
“清制”、“清”是何含義?如果是清代的“清”,勢必會顛覆沉船的年號。黃迎濤表現,從此前大批發(fā)明的瓷器上的題字和款識來看,這些漢字應當是某個窯口的記號,或是制作者名字、貨主請求標注的記號等,“應當不會是記錄的朝代,這艘船是明代古沉船的結論是可靠的”。
但為何景德鎮(zhèn)窯的瓷器和福建漳州窯瓷器的題字都有一個“清”字?兩者是否有接洽?廣東省文物局表現,這一問題尚待進一步研究。
文/圖 記者王鵬、陳正新 通信員省文考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