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斯德哥爾摩9月3日電(記者 姜煜)“歐洲心臟病學大會(ESC)”3日在此間閉幕,最新公布的房顫治療指南第一次將減少住院率作為房顫治療的一個關鍵目標。與會的中外著名心臟病專家表示,減少住院率對于治療房顫的確至關重要。
房顫是最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疾病,其原因為異常心電活動導致心律不規(guī)則、血液不能有效泵出心臟,常見癥狀包括心悸、呼吸不暢、頭暈和胸悶。導致房顫的主要誘因包括年齡、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衰竭、心肌梗塞、心臟瓣膜病、甲狀腺疾病、心包疾病和肥胖。
英國倫敦圣喬治大學教授約翰·凱姆說,房顫病人的生活可能會被頻繁的住院破壞。英國詹姆士庫克大學醫(yī)院專家杰·烏舍爾亦稱,住院導致房顫患者生活質量下降,并使其與疾病有關的費用增加。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教授保爾·多瑞安則指出,70%的房顫治療費用是由住院護理和介入治療產生的,他認為房顫的醫(yī)療策略中必須解決住院問題。
據悉,在瑞典、意大利、波蘭、西班牙和荷蘭,房顫總費用的負擔已經接近62億歐元,在英國和法國,房顫治療的一半費用是由住院產生的。
在此次ESC大會上,Multaq成為陣發(fā)性和持續(xù)性房顫的一線治療選擇,ESC房顫管理委員會給予其最高的等級A級。對此,中國北京阜外醫(yī)院朱俊教授表示,該治療方法是“學術上的一大進步”,其目的是減少住院率。不過他提醒中外同仁,還應關注房顫合并其它疾病引發(fā)的住院。(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