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一到雨季,只要位于高地勢郊區(qū)的茂物(Bogor)和德博(Depok)降大雨,奔騰的雨水就會注入雅加達河床低的河流,水流回溢,造成周遭村落的水淹之患。
更為嚴重的是,雅加達還面臨著世界各地的沿海城市普遍面臨的一個問題——全球變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
近一個世紀以來,由于氣溫的升高,地球上幾乎所有的陸地冰川都已經開始融化,使得海平面急速上升。
海水熱膨脹也是海平面上升的重要影響因素。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和愛丁堡大學的科學家在英國《新科學家》雜志上撰文稱,他們對1993年以來的各項統(tǒng)計結果分析后發(fā)現,海水熱膨脹使海平面每年升高1.6毫米,而南極洲和格陵蘭島以外的冰川和冰蓋融化使海平面每年上升0.77毫米。
在過去的30年中,雅加達下沉了近4米。而世界銀行此前的研究報告預測稱,如果不遷都,十幾年后,海平面可能上漲至印尼總統(tǒng)府門前。
如今,印尼政府正打算推動海墻建設項目,在雅加達灣西側和東側建造巨大海墻,以避免雅加達沉入海中。
深層次原因是發(fā)展不平衡
印尼遷都也并非心血來潮。
早在1957年,考慮到未來人口膨脹的問題,印尼開國總統(tǒng)蘇加諾曾提出遷都至加里曼丹島上的帕朗卡拉亞。
另外兩位前總統(tǒng)蘇哈托和蘇西諾也都曾提出過遷都計劃,不過后來都不了了之。
遷都計劃背后是更大的發(fā)展考量。
印尼全國由大小17508個島嶼組成,素有“萬島之國”之稱,其中包括眾多大型島嶼(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中南部、巴布亞島西部和蘇拉維西島等)。然而,這些島嶼中,人口分布和經濟發(fā)展水平都極其不平衡。
面積不占優(yōu)勢的爪哇島,是人口最稠密的島嶼,聚集了印尼2.6億總人口的將近60%,全國大部分經濟活動都集中于此。
早在西方殖民者到來之前,爪哇島就是印尼農業(yè)最發(fā)達地區(qū)和經濟發(fā)展中心。
1602年,荷蘭商人在印尼建立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統(tǒng)治。從此,爪哇一直是荷蘭的統(tǒng)治中心。荷蘭殖民者也一向把爪哇作為重點經營的地方,以致爪哇的人口猛增,經濟開發(fā)水平遙遙領先,與國內其他地區(qū)的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直到今天,爪哇島一直都是印尼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區(qū)域。據印尼《羅盤報》報道,2018年,約占印尼全國總面積6%的爪哇島,其GDP占到印尼全國GDP的58.48%,而占印尼面積超過六成的中部和東部島嶼(包括中部的加里曼丹島和東部的蘇拉威西島、馬魯古島、巴布亞島等)GDP貢獻率卻不到17%。
區(qū)域發(fā)展不平衡,人口和精英都聚集在爪哇島,巨大的貧富差距也由此產生。而這其中問題最突出的,無疑就是位于爪哇島西北角的核心城市——雅加達。
16世紀,葡萄牙人先于各國殖民者進入印尼,在和當地國王交涉后,他們選在西爪哇吉利翁河河口的一個小漁村建立自己的小碼頭。
這個碼頭,就是今天雅加達北部沿海名勝古跡云集的巽他卡拉巴,而這也成為了雅加達的城市起源。
這個由葡萄牙人建立的港口小城很快在殖民者的建設下成長了起來,此后在本土國王、荷蘭東印度公司、英國政府、荷蘭政府之間反復易手,成為了東南亞海運商貿的中心城市。
到了1950年荷蘭殖民政府退出印尼時,雅加達已經是爪哇島上最大、最國際化的城市了。
1970年,雅加達人口達到450萬,2010年達到950萬,現在更是已達1200萬人。而這還只是在市區(qū)居住的合法常住人口,如果再算上周邊的茂物、德波、唐格朗和貝卡西在內,大雅加達地區(qū)總人口能達到3000多萬,占到印尼總人口的11%。
2018年,英國市場研究機構歐睿國際(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發(fā)布了一份印尼人口發(fā)展趨勢的調查報告。報告預測,從2017年至2030年,雅加達的人口將有410萬的增長,達到3560萬人,超越全球人口第一大城市東京躍居榜首。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