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倍主義”的3個支柱
“您的外交理念是什么?”
4月8日,在日本訪問的美國著名軟件公司甲骨文的首席執(zhí)行官(CEO)拉里·埃里森在首相官邸單刀直入地向安倍提出了這一問題。埃里森來日本是為了參加由新經濟聯盟舉行的“新經濟峰會”,一直由新經聯代表理事三木谷浩史陪同。其關注內容不僅是日本的經濟政策“安倍經濟學”,還包括外部政策。
安倍回答說“有3個”,并以緩慢的語調進行了說明。
“第一是以日美同盟為軸心,確保亞太地區(qū)及世界的和平與穩(wěn)定。第二是推動跨太平洋經濟合作協(xié)定(TPP)等經濟一體化。第三是推廣自由和民主主義、法治等普世價值觀”。
安保、經濟、價值觀這3個角度構成了安倍的外交理念。日本一政府高官稱“這就是安倍主義3個支柱”進行定位,并解讀稱:“無論哪一條推行下去,都將演變成針對中國的抑制戰(zhàn)略”。
“中國民族主義”
4月23日,在東京銀座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中國軍費10年增長4倍,20余年增長了40倍。在南海一直嘗試通過力量改變現狀。應當發(fā)出堅決干預亞洲的信息”,安倍手里拿著壽司這么說道,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則點了點頭。
4月23日安倍與訪日奧巴馬在東京的壽司店里飲酒 安倍被認為與奧巴馬并不投緣,但安倍向周圍人員透露“公事公辦風格的奧巴馬并不讓人討厭”。對于對手公事公辦的行事方式,那就用辦公事的辦法來打開缺口。成功從奧巴馬口中引出了美國對尖閣諸島(中國名:釣魚島)負有防衛(wèi)義務的表態(tài)。
安倍4月21日在首相官邸與美國共和黨眾議院領袖坎特及眾議院預算委員會主席瑞安進行會談,稱“中國是中國共產黨的國家。中國共產黨依靠2點來維持一黨統(tǒng)治,一是經濟增長,二是民族主義”。指出了試圖通過提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口號來弘揚國威的中國領導層所面臨的危機。
在9天后的4月30日。也有外國首腦和安倍一樣警告“中國民族主義”。訪問德國的安倍告訴默克爾總理“烏克蘭問題并不僅僅是歐洲的問題,也是亞洲的問題。應當要求中國遵守法律、維護海洋自由”,默克爾對此進行了“中國目前是民族主義”的回應。
中國增強軍備成為歐美日加強合作的“催化劑”。
“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fā)出自己的主張”
雖然安倍一連串動作看似是在構筑“中國包圍圈”,但安倍表示對此不滿:“希望不要矮化為單純的牽制中國”。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2012年12月第2次擔任首相的安倍的外交口號是“積極的和平主義”。最初日本外務省辦事人員提出的方案是“主動的和平主義”這一表述,但安倍認為“"主動的"這一說法不容易理解”,感到不滿意,于是改成了“積極的”。
4月30日安倍與德國總理默克爾(kyodo) 對于安倍來說,首先是著眼于這一大的總論戰(zhàn)略,然后再作為各項分論而采取對華抑制的戰(zhàn)術。也就是說,推動安保、經濟、價值觀這3個外交理念的是總論。要實現這一目標,就會與中國碰撞,因此就需要抑制戰(zhàn)略,即各項分論。而并非單純地不喜歡中國。
安倍還向外務省官員進行了以下說明:
“戰(zhàn)后的日本什么都不主動地講,國際社會說聲"請日本干這個",日本就老老實實地去干。今后應當向世界的前進方向發(fā)出自己的主張。通過普及自由和民主主義的普世價值,可以實現富裕而和平的世界,日本也將明確地表達這一概念”。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