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告訴記者,如今她的店里,老月餅的銷量是20年前的百倍之多。據(jù)李雪梅回憶,20多年前,她推著三輪車在大街上賣月餅,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她盤下了一間十幾平方米的店面,從此她的老月餅有了安身之處。如今,隨著老月餅的銷量越來越好,她的店面也擴大到了四五十平方米。
李雪梅告訴記者,她的月餅顧客全部是靠“口口相傳”積累起來的。由于老月餅全部是手工制作,產量不高,經常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tài)。所以,李雪梅從來不敢給自己的店打廣告做宣傳。“本身做的月餅就不夠賣的,不敢再打廣告了。”李雪梅說,前些年有不少大型超市找她談合作,想把她的老月餅引進超市,但被李雪梅拒絕了。“我的店就在這里,做的老月餅還不夠自己賣的,怎么還有精力給超市供貨呢?”
“酥香齋”的店主孫金平告訴記者,這么多年來,他家的老月餅也是銷量逐漸遞增,絲毫沒有受到如今各式各樣月餅的沖擊。孫金平說,10年前他剛在幸福街開“酥香齋”這家店的時候,店里只有一臺烤箱,如今,店里的烤箱到了五臺。
“如今,我店里每天能做2000個月餅,天天都不夠賣。”孫金平笑呵呵地說。
優(yōu)勢 靠工藝延長保質期,不含任何添加劑
由于產量少、利潤低,本土生產廠家盡量壓縮老月餅的生產,那么本土重油月餅的優(yōu)勢在哪呢?
濰坊海獅暖家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健說,從口味上講,濰坊的重油老月餅有非常強的地域性,是濰坊人愛吃的一種傳統(tǒng)糕點,尤其是中秋節(jié),幾乎家家戶戶都會買上幾斤月餅,而重油月餅也成為中老年人的最愛,有著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近幾年,市場上打起“復古牌”和“文化牌”,消費者追求回憶的心理需求以及對老味道的追尋,帶動了老月餅的銷售。
同時,相關部門越來越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促進了重油月餅的傳承和發(fā)展。
張健還表示,重油月餅發(fā)展歷史悠久,靠傳統(tǒng)的工藝制作來延長保質期,不含任何添加劑,環(huán)保天然的制作符合現(xiàn)代人對健康食品的追求。
尷尬 規(guī)模小位置偏遠,想找到店面不容易
家住濰城區(qū)東風西街與永安路交叉口附近中和小區(qū)的劉女士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老月餅愛好者。對于購買老月餅,劉女士每次都很犯愁。
“在超市里買不到正宗的,正宗的那幾家店都又偏又遠,店面也不大,有時候去晚了還買不到。”劉女士感嘆,想吃上正宗的老月餅也不是件容易事兒。
記者發(fā)現(xiàn),能做出濰坊正宗老月餅的老字號店,大多數(shù)規(guī)模小且分散,想買正宗重油月餅的市民,大多數(shù)要多方打聽、繞一大圈路才能找到店面。
9月2日,記者通過多方打聽,輾轉找到了位于勝利西街與和平路交叉口附近的“信昌糕點”.“雖然偏遠,但青島、東營等外地的顧客也專門打聽著來我這里買月餅。”店主李雪梅自豪地說。
濰坊老字號“恒盛齋”位于奎文區(qū)文化南路田家村,店主劉盛海告訴記者,雖然偏僻,離市區(qū)較遠,但仍有很多市民前來購買。
瓶頸 手工制作產量低,兒女不愿學老手藝
老月餅銷售如此火爆,當記者問及是否想擴大店面增加銷量時,李雪梅卻搖了搖頭。李雪梅指著正在制作重油月餅的工人告訴記者,制作手工重油月餅十分麻煩,從和面、調餡,到包制、上爐,全是純手工制作,一天下來,工人們個個都累得肩膀痛、手痛。
“咱們純手工制作的月餅,和人家機器做的產量上肯定沒法比。”李雪梅說,由于老月餅手工制作費人工、產量低,她并沒有擴大店面、繼續(xù)開連鎖店的想法,把現(xiàn)有的店鋪安安穩(wěn)穩(wěn)經營好,就是李雪梅最大的愿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