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我就是你的雙拐”——記嶧城區(qū)吳林街道壩子小學教師王曉麗
本報記者 張孝平 通訊員 若愚 官景堂
午休時間,教師辦公室里,王曉麗一手用筷子夾起菜,輕輕地往孩子嘴里送,一手端著碗放在孩子嘴巴下,隨時準備接住掉下來的菜。
這是嶧城區(qū)吳林街道壩子小學老師們見慣的場景。孩子叫小輝(化名),今年上二年級,是王曉麗老師的學生。小輝患有運動障礙性腦癱,口齒不清,雙手運動失調,走路必須依靠雙拐。由于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又常常在工廠里加班,小輝很多時候只能在家里帶飯,中午在學校吃。作為小輝的班主任,王曉麗經(jīng)常放棄午休,幫小輝熱好飯菜,一口一口地喂他。
小輝行動不便,每天上學、放學、課間操或者上廁所,王曉麗都會細心地攙扶他。到了二年級,教室挪到了二樓,剛開始,小輝根本爬不了樓,51歲的王曉麗每天都要背著他上下樓。王曉麗心臟不好,患有頻發(fā)性早搏,不能做劇烈運動,所以身上隨時帶著救心丸,每背半個樓層,她就得和小輝靠在墻上休息一下。
她還鼓勵全班同學關愛小輝,放學排隊時讓小輝站在最前面,參加班級活動時,安排他公平地與小朋友比賽,讓大家為小輝的努力與進步鼓掌。班里專門成立了“小輝小組”,每天至少有5名同學照顧他。王曉麗還經(jīng)常鼓勵小輝:在接受同學們幫助的同時,自己也要自立自強。每天上下樓,王曉麗都要借機鍛煉小輝,讓他練習在別人的攙扶下拄拐行動。小輝也很有毅力,每次都認真練習,一個學期下來,已經(jīng)能在別人的攙扶下上下樓,再也不用王曉麗背了。
小輝寫字手抖得厲害,說話吃力跟不上趟,給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課下,王曉麗手把手地教小輝寫字,不厭其煩地輔導他進行發(fā)音練習。“雖然有點辛苦,但看著懂事的小輝,心里卻有莫大的安慰。”王曉麗說:“這孩子也非常讓人感動。”一次,學校在課間操時檢查班級衛(wèi)生,別的孩子都下樓做操去了,王曉麗到班里看看衛(wèi)生情況,一進教室就看見小輝趴在冰涼的水泥地上,拐杖扔在了一邊。起初她還以為孩子摔倒了,正要去扶,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小輝趴在地上正在撿紙屑。“因為要檢查班級的衛(wèi)生,他怕扣班級的分,自己又蹲不下去,就趴在地上撿紙屑。那時候是冬天,他這是用自己的努力回報集體對他的關愛啊。”王曉麗邊說邊掉下淚來。
最讓王曉麗感動的是,有一天上午她去醫(yī)院查體,小輝發(fā)現(xiàn)每天都在自己身邊轉悠的王老師不見了,著了急,問這個問那個,同學們都不知道。小輝拿出筆在作業(yè)本上畫了一個大大的心,上面寫著“王老師為什么不來上課?是不是不喜歡我了?是不是不要我們了?”一位老師看到后,把小輝的畫貼到黑板上,然后告訴孩子們,王老師只是身體不好,去醫(yī)院做檢查了,下午就能回來。沒想到老師一走,孩子們就拿著粉筆在小輝的畫旁邊寫祝福語:“老師多注意身體”、“老師我們想你了”。
“下午我來到教室,看到一黑板的字,感動得不得了。”王曉麗說,“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成了他們的媽媽,突然多了六十多個孩子,非常幸福。”
王曉麗也經(jīng)常和家人聊起班里的小輝,她說,我就是小輝的雙拐。家里人也很支持她。遠在德國慕尼黑大學讀博士的兒子說:“媽媽,您是我的驕傲。”王曉麗還從兒子那了解到,在德國,關愛殘疾孩子的風尚特別好,如果在街上看到殘疾兒童,會有很多人主動走上前去,彎下腰,撫摸一下孩子的頭,表示關愛。王曉麗希望我們的社會也能這樣:“孩子的身體有缺陷,心靈卻是完美的。希望小輝走在街上,也會有人過來撫摸一下孩子,送上一片關愛。”
延伸閱讀:探訪棗莊護路版“愚公”:11年掃壞50多把掃帚 “最美少年”用見義勇為獎金資助患白血病同學棗莊山亭“第一書記” 為無名烈士遺骨遷葬棗莊5歲白血病女孩化療無醫(yī)藥費 靠十幾元廉價藥維持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