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宇宙,浩瀚無垠!”這是迪斯尼樂園的英雄“巴茲光年”的口頭禪,這個所向披靡的太空英雄不知燃起了多少人的太空夢。不過“巴茲光年”的原型—“阿波羅11號”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在44年前和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一起登上月球時,可沒有這么風光。由于缺少代步工具,兩位地球來客只能穿著84千克的笨重宇航服在月面上蹣跚行走,為了讓宇航員輕松工作,同時也為了更好地對月球進行考察、收集分析樣本,月球車應運而生。多年來,各國紛紛展開月球車的研制工作,形形色色的月球車不斷涌現(xiàn)。
—蘇 聯(lián)—
最早登月的無人月球車行程萬米
在上個世紀的美蘇太空爭霸中,蘇聯(lián)成功趕在美國之前將世界上第一輛無人駕駛月球車送上月球。1970年11月17日,蘇聯(lián)“月球17號”探測器載著“月球車1號”在月面雨海著陸,“月球車1號”開始對月球進行為期10個半月的科學考察。
這輛月球車長2.2米、寬1.6米、重756千克,由輪式底盤和儀器艙組成。其外形像個圓桶,上面有一個凸起的蓋子,車下面是8個輪子,每個輪子都是獨立控制,通過電機驅動并使用電磁繼電器制動。車上的裝備包括一架錐形天線、一個高精度定向螺旋天線、4臺電視攝像機,以及一些用來測量月壤密度和物理化學特征的設備。
“月球車1號”在月球上行程10余公里,考察了8萬平方米月面地域,拍攝了200幅月球全景照片和2萬多張月面照片,直到1971年10月4日能量耗盡才停止工作。
1973年1月15日,蘇聯(lián)又將“月球車1號”的姊妹—“月球車2號”送上月球。這臺月球車比“月球車1號”稍重,達到840千克,長1.7米、寬1.6米、高1.35米。它有兩種速度模式,每小時1公里或每小時2公里。車上攜帶有釙210放射性元素,用來在月球漫長的夜晚為車體供熱,保證儀器不因低溫而損壞。“月球車2號”的主要任務與“月球車1號”相同,在使用期內(nèi)它行駛了約42公里,共拍攝了86幅月球全景照片和超過8萬張月面照片。不過同年6月4日“月球車2號”任務即宣告結束,蘇聯(lián)方面沒有公布原因,一般認為可能是由于5、6月間月球上漫長夜晚的寒冷導致月球車失靈。
—美 國—
首輛載人月球車讓宇航員很輕松
1969年7月20日,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安全著陸月球,幾個小時后,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首次留下人類足跡,取得了人類探月最輝煌的成果。正如他所說,“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比欢,就是這一小步阿姆斯特朗也走得異常艱難,笨重的宇航服再加上科學考察設備和采集的月球土壤巖石樣本,讓他不堪重負,也讓美國航空航天局開始了月球代步工具—載人月球車的研制。
1971年7月,美國“阿波羅15號”搭載世界首輛載人月球車“巡行者1號”登陸月球。這是一款雙座4輪車,車長3米、寬1.8米、高1米、重209千克,大小和今天的大眾甲殼蟲汽車差不多。車上的通訊系統(tǒng)包括一架高增益天線用來傳輸圖片和數(shù)據(jù),以及一架低增益天線用于傳輸聲音和電視信號。給月球車提供電力的是兩個36伏的電池。在駕駛座位的中間有一臺手柄,理論上兩位宇航員都可以駕駛,不過習慣上都是由指令長進行駕駛。月球車每個輪子都有獨立的四分之一馬力(200瓦)電動馬達和剎車,在月面行駛的速度為每小時10—12公里。獨立馬達保證即使某個輪子的驅動發(fā)生故障,月球車仍然能夠進行轉彎。這款月球車可以爬上25度的陡坡,最遠可以開出67公里。
此次登月之旅中宇航員在月面逗留了3天,艙外活動18小時37分,驅車行進27.9公里。有了月球車,宇航員顯然輕松多了,他們以車代步,爬越障礙,翻越溝壑,對山脈、峽谷和火山口進行考察,收集了約77千克月巖,并把激動人心的彩色圖像傳回地面。
2005年9月,美國航空航天局公布了重返月球的詳細計劃,為了盡快重返月球,推出了首輛月球車樣品—“戰(zhàn)車”,并于2008年6月在華盛頓摩塞斯萊克沙漠地區(qū)對其進行測試!皯(zhàn)車”與第一代月球車有很大不同。設計者曾表示,新月球車的設計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設計方式,這個龐然大物比一般月球車大,可以載7到8人,有12個輪子,由2個電動馬達驅動,兩級變速。它采用模塊化設計,可“變身”兩種模式,其中“推土機”模式能提供4000磅推力;而“巡洋艦”模式則能以24公里/小時的速度巡游。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