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彈指十年間,這中間的諸多風波就略去不說了,到了不尋常的甲午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這年春天,朝鮮爆發(fā)了東學黨起義!皷|學黨”屬秘密結社組織,又有“東學道”之稱,對腐敗的社會政治素懷不滿,對民不聊生的狀況激憤不平。這從他們中間傳誦的這樣一首歌謠即可見一斑:“金樽美酒千人血,玉盤佳肴萬姓膏。燭淚落時民淚落,歌聲高處怨聲高。” 至于其起義的直接導火索,是全羅道古阜郡增加水稅、壓榨民眾事件。起義發(fā)展迅猛,很快控制了朝鮮南部三道,并建立起自己的政權機構“執(zhí)綱所”,對朝鮮當局形成嚴重威脅。
朝鮮當局向清朝乞兵求援。當時任“駐朝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凱,受日本駐朝有關人員的慫恿,也建議清朝派兵出援。前訂《天津?qū)l約款》里,有“中、日兩國或一國要(向朝鮮)派兵,應先互行文執(zhí)照”的規(guī)定,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卻主動慫恿清朝出兵,這本身就是值得警惕的事情,要警惕它以清朝出兵來借題發(fā)揮的蓄謀。但是,清朝方面包括李鴻章在內(nèi),對此卻無足夠的提防。6月上旬,清方?jīng)Q定派兵,并執(zhí)照日本方面,說按照“我朝保護屬邦舊例”,派兵赴朝“相機堵剿”,“一俟事竣,仍即撤回,不再留防”。但是,本來慫恿清朝出兵的日本方面,面對清朝的出兵現(xiàn)實,卻做出了強烈反應,一方面聲明日本政府從未承認朝鮮為中國的屬邦,否認中國知照中所說“保護屬邦舊例”的合法性;一方面宣布日本也要出兵朝鮮。
事實上,日本向朝鮮派兵的動議決不是從這時才起。在清朝派兵之前,日方不但輿論上即有乘東學黨起事之機進行戰(zhàn)爭的鼓吹,說什么“宣揚國威在此時,百年大計在一戰(zhàn)”,而且官方的戰(zhàn)爭準備更為早而“扎實”。就軍事力量而言,戰(zhàn)前日本已建成一支二十幾萬人的新式陸軍,一支5萬噸的新式海軍,以及足夠儲量的彈藥。它的軍事情報工作也非常到家,對清軍的內(nèi)部情況了如指掌,甚至“比中國人更清楚地知道,每一省可以抽調(diào)多少人出來作戰(zhàn)”。它對軍事地理的偵探和掌握,更是達到讓人吃驚的程度。所繪成的包括朝鮮、中國東北和渤海灣在內(nèi)的軍用地形圖,詳細到包括每一座小丘和每一條道路。曾獲得這樣一份地圖的一個歐洲人有言:“這份地圖本身就是日本已蓄意侵略中國的證據(jù),它駁斥了日本當時(指甲午戰(zhàn)爭時期引者)是被迫作戰(zhàn)的說法。相反地,那是一次有意圖的、精心策劃的侵略行動! 總之,這種明確的意圖和坐實的精心準備早即有之,只不過清朝這時的出兵,使日本在原有準備的基礎上更有了進一步的借口。很快,派入朝日軍的數(shù)量和實力上就超過了清方。雙方對峙,形勢緊張,日本就要動手點火了,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7月25日(六月二十三日),以日本海軍對清朝運兵之船公然發(fā)動襲擊為標志,戰(zhàn)爭爆發(fā)了。清朝運兵的船只是雇用的英國商船“高陞號”,又派北洋海軍的濟遠、廣乙、操江三艦護送。日方事先探得情報,派艦隊在朝鮮牙山口外豐島海面攔擊。被迫自衛(wèi)的“廣乙”艦遭重創(chuàng)后撞海灘焚毀,“操江”被擄,只有“濟遠”艦駛離!案哧吿枴北粨舫,船上近千名清兵罹難。這通常也被稱為“高陞號”事件。
仗就是這樣打起來的。它顯然是日本蓄意挑起的,是多年來矛盾蓄積的總爆發(fā)。戰(zhàn)爭爆發(fā)數(shù)日之后,清朝與日本同在8月1日(七月一日)正式宣戰(zhàn)。
更多精彩,請點擊環(huán)球網(wǎng)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