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通信總站中心配線室工作人員認真測試線路,這里擔負著中心各種通信保障任務。新華社記者 王建民攝
9月23日,工作人員在發(fā)射架上的溫度、濕度監(jiān)控室對組合體進行溫濕度檢測。新華社記者 秦憲安攝
這是9月23日拍攝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長征二號FT1”型運載火箭組合體(局部)。新華社記者 秦憲安攝
450余噸助推劑已加注完畢,進入發(fā)射倒計時
天宮一號實驗艙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
神八入軌后2天內完成對接
北京日報酒泉訊 (特派記者 董少東) 舉世矚目的天宮一號將在今晚飛向太空。昨天下午,天宮一號、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公布,天宮一號發(fā)射前的所有準備工作已經就緒,承擔發(fā)射任務的長征二號FT1火箭將在今晚21時16分至21時31分擇機發(fā)射升空。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fā)言人武平說,天宮一號飛行的主要任務是:為實施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提供目標飛行器;初步建立長期無人在軌運行、短期有人照料的載人空間試驗平臺,為空間站研制積累經驗;進行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yī)學實驗和空間技術試驗。
按照計劃,天宮一號發(fā)射升空后,經兩次變軌進入高度約為350公里的近圓軌道,進行在軌測試。神舟八號飛船發(fā)射前,天宮一號降軌至高度約343公里的近圓軌道,等待交會對接。神舟八號飛船發(fā)射入軌后2天內,完成與天宮一號的第一次交會對接,形成組合體。組合體飛行12天左右,擇機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結束后,飛船于1天內返回地面。天宮一號將升軌至自主飛行軌道,轉入長期運行管理模式,等待下次交會對接。
天宮一號為全新研制的載人飛行器,全長10.4米,最大直徑3.35米,起飛質量約8.5噸,設計在軌壽命2年。天宮一號由實驗艙和資源艙構成,實驗艙有效使用空間約15立方米,可滿足3名航天員在艙內工作和生活需要,前端安裝被動式對接機構,可與飛船實現(xiàn)對接。資源艙為空間飛行提供動力和能源。
發(fā)射天宮一號的長征二號FT1火箭是在原長征二號F火箭基礎上改進研制的,取消了逃逸系統(tǒng),采用了新型整流罩,改進了助推器結構,提高了運載能力;鸺L52米,起飛質量493噸,運載能力為8.6噸。到昨天18時,450余噸火箭助推劑已經全部加注完畢,火箭進入待發(fā)狀態(tài),發(fā)射進入倒計時。
四大任務 為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天宮一號飛天后主要有哪些任務?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空間實驗室系統(tǒng)副總設計師白明生表示,天宮一號計劃在軌飛行兩年,主要有與神舟飛船完成空間交會對接、控制與管理組合體運行等四項任務。
他介紹說,天宮一號四大任務具體內容分別為:一是與神舟飛船配合,完成空間交會對接;二是完成飛船與天宮一號組合體的控制和管理,包括姿態(tài)和軌道的控制、艙內的大氣環(huán)境控制等;三是開展相關實驗,包括空間科學實驗、航天醫(yī)學實驗、空間技術試驗、再生生(命)保(障)實驗等;四是進行空間站的技術驗證,為中國未來建造空間站奠定技術基礎。
“補加”和“再生式生保系統(tǒng)”是兩項關鍵技術。所謂補加,就是說人在空間站工作要消耗許多東西,地面要給送上去,中國目前正在研制貨運飛船就是為此做準備,而再生式生保系統(tǒng),即空間站內的空氣等循環(huán)利用。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fā)言人武平說,與美、俄早期交會對接試驗相比,中國專門研制了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在技術、經濟等方面更具優(yōu)勢:一是目標飛行器可支持多次交會對接,減少發(fā)射次數(shù)。二是目標飛行器按我國后續(xù)的空間實驗室要求設計,可在完成交會對接任務的同時,驗證空間站部分關鍵技術。三是還可同時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
武平說,與載人航天工程前期任務相比,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具有4個方面的難點:一是技術要求高,二是新技術采用多,三是驗證難度大,四是組織實施更為復雜。空間飛行器交會對接是航天領域公認的技術難關,我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同樣面臨著高風險的挑戰(zhàn),為此我們作了艱苦的努力。針對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分別制訂了200多種故障預案,并加強了故障處置演練。
三大措施防范空間碎片
武平說,天宮一號任務加強了對空間碎片的監(jiān)測和防范。此次天宮一號任務,中國采取了幾個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強了空間碎片的監(jiān)測和預警;二是天宮一號采取了防護和規(guī)避措施;三是在其壽命末期,將主動離軌,隕落指定海域。
天宮一號發(fā)射升空后將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軌道,環(huán)繞地球飛行等待神舟飛船的到來。在孤獨的旅行中,天宮一號也許會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包括微流星、空間碎片等。為了防止這些“不速之客”的傷害,它自身帶有防護板,可以遮擋微小碎片對飛行器的撞擊,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屬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護作用。
為了保護天宮一號在軌運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們制定了專門的預警機制,并用黃、橙、紅代表不同的預警等級。紅色代表的危險級別最高,即有可能撞擊到天宮一號的碎片。為了精確計算空間碎片出現(xiàn)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還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這一概念是空間碎片預警判斷的參數(shù)與依據(jù),表示的是碎片與天宮一號發(fā)生碰撞的概率。
初步計算的結果表明,天宮一號在軌運行的過程中,是不會遇到危險的“訪客”的。萬一遇到危險,技術人員會在地面向天宮一號發(fā)出指令,改變其飛行軌道及速度,避開危險物后,再回到預定的軌道繼續(xù)飛行。
執(zhí)行對接任務航天員乘組完成初選
首批女航天員也正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神舟九號是否載人將綜合評估決策
28日下午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fā)言人武平透露,執(zhí)行交會對接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完成了初步選拔,航天員正在按計劃開展任務訓練,訓練重點是手控交會對接技術。
武平還透露,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們將能看到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太空飛行的英姿。”
武平介紹,神舟八號飛船是在前期神舟飛船基礎上改進研制的載人飛船,由于飛船和發(fā)射飛船的運載火箭均進行了較大技術改進,出于安全考慮,神舟八號為不載人飛行。其主要任務是完成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首次交會對接試驗,驗證自動交會對接技術、?考夹g、組合體控制與管理技術,同時進一步考核飛船改進后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按照工程交會對接階段的任務規(guī)劃,2012年前將通過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的交會對接試驗,突破掌握無人和載人交會對接技術。神舟九號是否載人在神舟八號飛行后再綜合評估決策,神舟十號按目前的計劃是載人飛行。
載人登月尚未列入政府計劃
28日下午在酒泉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舉行的新聞發(fā)布會上,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fā)言人武平說,中國已經開展了載人登月的有關概念研究和綜合論證工作,但尚未列入政府計劃,也沒有具體時間表。
武平說,按照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在今年完成首次交會對接任務后,后續(xù)任務規(guī)劃是:第一,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突破和掌握飛行器空間交會對接技術。第二,2016年前,研制并發(fā)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一定規(guī)模的空間應用。第三,2020年前后,研制并發(fā)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本體質量60噸級載人空間站,突破和掌握載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技術、長期載人飛行技術,并開展較大規(guī)模的空間應用。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