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體告別儀式

“殲7之父”屠基達,一生成功設計5種飛機

屠基達在成飛公司大門口
2011年2月16日,成都的天空異常陰霾,中國航空工業(yè)界的一顆巨星隕落。他就是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航工業(yè)成飛公司高級顧問、著名飛機設計師屠基達。因肺衰竭搶救無效,屠基達于2月16日11時05分在深圳市第六人民醫(yī)院逝世,享年84歲。昨日上午,屠基達的遺體告別儀式在深圳舉行。
作為新中國航空工業(yè)自主發(fā)展的先驅,屠基達一生中參與了15種飛機的修理、仿制、自行設計和改進改型工作,成功設計了初教6、殲5甲、殲教5、殲7Ⅱ、殲7M等5種飛機。沒有屠基達等前輩的努力奮斗,梟龍飛機的前身超七早就夭折了,也就沒有今天的梟龍。屠基達的名字,總能勾起人們對新中國航空工業(yè)的歷史記憶。
立志航空報國1年9個月設計出殲教1
1927年12月11日,屠基達出生于浙江省紹興市。幼年的他,目睹日本飛機在中國天空“大搖大擺”地飛過。這“永生難忘的”記憶,決定了屠基達立志投身航空事業(yè)來救國的理想。1946年,屠基達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航空系,1951年畢業(yè)后被分配到哈爾濱飛機廠工作。
1956年,在飛機設計領域開始嶄露頭角的屠基達被指名調(diào)往沈陽飛機廠飛機設計室,擔任機身組組長。他承擔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噴氣式教練機殲教1機身的設計,僅僅1年9個月的時間,1958年7月26日,殲教1首飛成功。
而立之年出彩72天初教6從紙上飛天
作為飛行事業(yè)的搖籃機初教6,被每一個中國飛行員所熟悉。屠基達就是初教6的設計師。1958年初,屠基達和林家驊受命擔任初教6飛機主管設計師。在保證飛機強度的前提下,屠基達提出了“為減輕每克重量而奮斗”。初教6從設計第一張工作圖紙到第一架原型機上天,總共只用了72天。1979年初教6作為新中國第一個自行設計成功并投入生產(chǎn)的第一個機種,獲得國家質量金獎,現(xiàn)已生產(chǎn)交付了2000多架。
1960年舉家入川設計出“成飛發(fā)家機”
1960年,因搞導彈,屠基達被調(diào)入正在建設中的成都飛機廠,后擔任全天候殲擊機殲5甲飛機主任設計師。
殲5甲沒有設計圖紙和技術資料,只有兩架實物飛機以及全套殲5圖紙和工裝。在三年困難時期,屠基達率領一批平均年齡只有24歲的設計隊伍艱苦奮斗。1964年11月11日,國內(nèi)第一個測繪設計的飛機殲5甲首飛上天。時任三機部部長的孫志遠曾高興地贊譽:“殲5甲是成都飛機廠的發(fā)家機。”
最終,殲教5以它良好穩(wěn)定的性能,連續(xù)生產(chǎn)20多年,共生產(chǎn)了1000多架,至今已培養(yǎng)15000余名飛行學員,成為我國航校的主要教練機和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首用表演機,并出口援外10多個國家。
晉級“殲七之父”改進“跑得快的近視眼”
“殲7是跑得快的近視眼。”這句早期殲7飛機的飛行員的戲言,曾是“殲7”長達幾十年的頑疾。1969年末,殲7改型任務由沈陽轉交給了成都飛機廠,屠基達再次掛帥上陣。
改進的殲7Ⅰ型飛機在1973年試制成功,1975年4月設計定型。屠基達又主持了含救生系統(tǒng)大改的殲7Ⅱ型飛機,改進后的救生裝置在國內(nèi)外使用過程中,多次彈射救生均獲成功。殲7從I型、II型到通過出口發(fā)展到M型,前后共達30多項改進,創(chuàng)新色彩日漸突出。
從1987年起,集殲7所有改進成果之大成的殲7M,又開創(chuàng)了向其他幾個國家改型出口的途徑,成為我國唯一在國際軍機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的飛機。歷史將屠基達的名字永遠和殲7系列飛機的改進改型聯(lián)系在一起,這位“殲七之父”被永遠地寫進了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的史冊。
他一生堅守自己的理想
今年春節(jié)前,屠基達還在成飛公司工作。沒有想到赴深圳與家人過年的一別,一次意外的跌倒,對于成都的同事和好友,竟成了永別。屠基達兢兢業(yè)業(yè)的工作態(tài)度,和藹樂觀的生活狀態(tài),深深影響著中航工業(yè)一代又一代的職工。
翻開屠基達親自編寫的飛行設計記事文集《難得幾次飛》,首頁一行小詩映入眼簾:人世稀能百,難得幾次飛,豈能不敬業(yè),風雨并言微。
“我與屠老之間的"三課之緣",讓我們青年航空人將其奉為"一生之師"。”成飛公司技術中心總體主管設計師張小波回憶說,屠老在與大家一起散步途中說過的話讓自己終身難忘:“設計師筆下有黃金,也有人命,每一個小錯誤的代價都可能損失成千上萬的國家資金,甚至是飛行員寶貴的生命。因此,每一個飛機工程師都應該深刻理解并踐行"按費用設計飛機"的理念。干技術,就應該耐得住寂寞,要沉下去,堅守自己的理想。”
“平時很少能見到爸爸”
屠基達的兒子叫屠征星,女兒取名屠征音,均寄托著父親在飛機設計上的凌云壯志。
屠征星回憶說,父親總是忙于工作,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去加班或開會,平常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并不多。年輕時,父親對他的學校功課不太過問,但是鼓勵他和妹妹多參加課外活動,于是他在小學就成為學校足球隊隊員,參加手旗培訓,進入航模小組。父親還支持他們多讀課外書籍,科普讀物《十萬個為什么》、《國際航空》雜志等,為他們兒時帶來了對科技世界的憧憬。
在屠老的女兒屠征音的童年記憶卻是這樣的:“我的爸爸與別家孩子的爸爸很不一樣,1.78米高的個子,與之不搭配的是只有五十幾公斤超瘦的體重,30多歲時他的頭發(fā)大面積謝頂,高高的鼻梁上架著一副近視眼鏡。他走路飛快,看到我時總是露出親切的笑容。”屠征音說,平時很少能見到爸爸,幾乎沒有吃過他做的晚餐。如果遇到與他相處的機會,一定會賴著讓爸爸抱或背。在她6歲時,爸爸買票請全家看過一次電影,可是只看了一半,就被人從電影院喊出去加班了。
沈峰華西都市報記者王蕾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作者:王蕾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