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導演修改劇本,想在文藝片的框架內做一個商業(yè)片,先后去過釜山和鹿特丹電影節(jié),當時金融危機,海外找投資又遇到了阻力,不得不把目標轉向國內。導演又再改劇本,定了一個黑色電影的類型。終于,找到了江蘇廣電下的幸福藍海影業(yè),而幸福藍海影業(yè)方面則透露,當時很多公司都建議他們不要投這部電影。
婁燁是國內知名的藝術片導演,他今年攜《推拿》入圍柏林并獲得最佳藝術貢獻獎。對于票房的追求,他認為是一個必經(jīng)的過程,“困難的是你怎么拍電影,要想呈現(xiàn)什么樣的電影?如果電影人自己沒有堅守的話,觀眾看膩了爛片,想看一些真正的電影時,還剩下多少優(yōu)秀的藝術電影?如果一部沒有,不單是中國藝術電影或者中國電影人的悲哀,也是觀眾的悲哀”。
中國電影近幾年票房狂飆突進,表明電影的需求增大,而喜劇、魔幻、愛情類電影的熱賣催生了很多同類電影的產生,審美疲勞已經(jīng)在觀眾當中蔓延。
《推拿》的法國投資人大衛(wèi)·阿特蘭·杰克遜早前在接受一家雜志采訪時則說,當前中國電影“票房的飆升說明人們對電影的需求增大了,就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制作相同類型的賣座電影,時間久了觀眾就會厭煩,不一樣的審美和需求就會出現(xiàn),這會促使制片方和發(fā)行方去探索不同受眾的口味,而不是一味追求大場面、明星陣容。中國電影要發(fā)展,多樣性是關鍵”。
就目前來說,參加國際影展獲獎對藝術片來說仍然是一種生存方式,要想在市場上取得票房成功,除了在制作上要更平易近人,營銷也必須要跟上。
《白日焰火》無疑也在做這些方向上的調整,它從最初的獨立電影轉向偏主流的制作,把自己包裝成偵探類型電影,希望能達到導演所期望的個人表達和商業(yè)上的平衡。《白日焰火》片方也反復強調該片的“商業(yè)屬性”,金馬影后桂綸鎂搭檔銀熊影帝廖凡的組合,外加懸疑驚悚的情節(jié),率先打響宣傳的噱頭。
有媒體預測這部3月21日上映的電影,國內的票房或許可以破億,也讓人期待頂著金熊光環(huán)的《白日焰火》,能打破此前華語獲獎電影面臨的市場僵局。
話你知 藝術與票房雙豐收,并非不可能!
雖然電影節(jié)獲獎藝術片大多具有些“小眾屬性”或“精英色彩”,但近年來也有不少在三大電影節(jié)上摘得大獎的電影,靠著本身實力加上出色營銷,在國際市場上收獲不俗。
(編輯:bery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