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是一種思想,如果你想要更多的錢,必須轉變你的思路。任何一位白手起家的人總是從小做起,循序漸進,然后不斷強大。投資也是這樣,起初的投入雖有限,但以財生財的觀念來說,它必定會成為未來獲取更大收益的基礎。很多人試圖期望儲蓄和籌集一大筆錢后,再來做一筆大生意或大投資,因為他們認為大的投入才干賺到真正的大錢,但往往事與愿違。太多的不成熟的動機和思維方法最終都使他們的大批資本承擔著宏大的風險,要么生意不成,要么慘痛的喪失掉其中的大部分……
那么,不理財而僅靠自己的一身本事,就會逐漸富有起來嗎?因為很多人在面對理財、投資時,總會不成熟的認為有風險,誰又虧了,誰又血本無歸了?偸钦J為把錢存在銀行更把穩(wěn)一點,殊不知,正因為這樣,他們失去了能逐漸成為一個富人的機緣,并且永遠也富有不了,只能成為一個辛苦賺錢的工具,而非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的人。
窮人和富人,不一樣的理財觀
當人們剛剛參加工作時,收入不多,只夠自己的日常開銷,這時,當然是窮人。幾年后,工資漲到了四五千,他們會考慮攢點錢,付個首期,買個房子。再過幾年,收入漲到萬兒八千時,他們又會見臨娶妻生孩子買車等更高的生活開銷。
再經過幾年的奮斗,工資漲到兩三萬甚至更多,也許真的可以稱得上事業(yè)有成,但生活尋求也變得水漲船高,房子要住更舒適點的,車子要開更高級的,孩子要上昂貴的雙語幼兒園,旅游要去國外的度假勝地……
總之,這種生活狀態(tài)不僅在成都,乃至眾多大城市里的白領,都是沿著這樣一條道路展開的。看起來生活質量是越來越好,但高收入,并不代表他們就能進入富人的行列,因為每個月要付的賬單越來越高,開銷也越來越大,成果是他們對工作的依附性也越來越強,連換工作也不敢想了,因為他們一但離開了工作,就會手?谕,恢復窮人本質,同時已經水漲船高的生活標準也會成為他們沉重的累贅。
所以許多人看起來是有錢人了,但是他們基本說不上是真正的富人,因此從科學理財的觀念看,靠高收入和攢錢來實現富饒的思路完整是錯誤的,依附攢錢,不僅多數人無法獲得最終的財務自由,甚至不可能得到正確的理財觀念。
那么,怎樣的投資理財,怎樣的科學理財觀念才干做到量體裁衣,以財生財、一生無憂呢?
專家供給了這樣一個典范的例子,以前的王公王孫公子,憑著自己或是祖上的積累,享受不用干事的生活。他們的錢是花一分就少一分,錢花完了,就只能賣家里的古玩字畫舊家具等,到這些東西也賣完了,一切也就完了。而陸文夫的小說《美食家》中的朱自治則不同。他有著數量可觀的房產和每月豐富的租金,自然過著悠然自得的美食家生活。
可見,窮人和富人表面的差別是錢多錢少,但本質的差別是看待理財的科學態(tài)度。形象地說,在富人手里,錢是雞,錢會生錢,在窮人手里,錢是蛋,用一毛就少一毛。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