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遜:馬克龍是一個相對年輕的人,屬于與過去的殖民主義沒有什么聯(lián)系的一代,他在道德上不受殖民主義歷史和制度的約束。我認為他的意圖是真誠的,但他將面臨來自法國博物館和法國歷史學家的諸多反對,后者仍然愿意用“勝利的”或者民族主義的術語來描述法國的殖民歷史。當然這意味著西方對文物歸還的態(tài)度開始改變,只是改變的速度比他們應有的速度慢很多。
環(huán)球時報:除了法國,德國、荷蘭在歸還殖民時期掠奪文物方面也有動作,相比之下,英國何以“落后”?
羅伯遜:英國往往傾向于認為其19世紀的軍事行動負有傳播基督教與文明的重任,但事實上英軍掠奪了土地和黃金。英國仍固守著殖民者的思想和態(tài)度,一些機構拒絕在查明和歸還掠奪物品方面合作。這很可悲。英國機構已經(jīng)認識到奴隸制是反人類罪行,但對于英軍的野蠻搶劫卻沒有作出懺悔。政客們有時會道歉,但表示誠意的唯一做法是將這些物品退回,停止從中牟利。
“中國比任何非洲國家都更多地遭受了西方的掠奪”
環(huán)球時報:本月中旬,澳門富豪何鴻燊向中國國家文物局捐贈了他出資購得的圓明園馬首銅像。您怎么看過去這些年中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努力?
羅伯遜:我認為中國比任何非洲國家都更多地遭受了西方的掠奪。當年,英、法軍隊從圓明園拿走了100萬件文物,英國軍隊更是野蠻地燒毀了圓明園,殺死了150名藏在那里的仆人和太監(jiān)。在義和團運動期間,所有在中國有勢力范圍的列強都使用武力搶劫。而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再次使用武力搶劫了許多文化瑰寶。因此,我贊賞中國追回被掠奪藝術品的努力——據(jù)稱有人甚至從楓丹白露偷回文物。這或許表明,馬克龍沒有意識到他不應該只返還那些非洲文物:一些文化破壞最糟糕的事件很可能發(fā)生在盜竊中國藝術品時。
環(huán)球時報:對于那些文物遭嚴重掠奪的國家,您有什么建議?
羅伯遜:我覺得這些國家需要制定一個策略。首先,我們需要國際法院裁定:錯誤地占有屬于他人的文化財產(chǎn)是違反國際法的行為,偷竊國有必要歸還贓物。然后,我們應采取后續(xù)行動,制定一項目前尚不存在的公約,以阻止文化遺產(chǎn)的販運——該行為在很多年前甚至幾個世紀以前就有。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必須提供適當?shù)恼{(diào)解服務,以便迅速和公正地解決有關文化財產(chǎn)的爭端。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