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上海的華夏扶貧基金會和民生實業(yè)總公司不遠千里前來扶貧辦學,投資十幾萬元為么富江的小學改善了條件,并制定計劃,結對子維持這所學校的發(fā)展。
同年,么富江聯(lián)系籌建的第二所小學——冠縣民生希望小學也成立了。這所小學解決了冠縣東古城鎮(zhèn)十幾個三省邊界村子里的孩子入學問題,目前在校學生近500人。
2000年,聊城景陽岡酒業(yè)也送來2萬元,幫忙籌建了幼兒園,解決了附近鄉(xiāng)村130多名農村兒童入托難的問題。
“我愿將我生命的全部交給農村教育”
如今,年近60歲的么富江雖然已經兒孫滿堂,兒子、兒媳也繼承了他的志愿,可他依然不肯閑下來。
這幾年,他把兩所希望小學的孩子全部集中到民生希望小學。空出來的另一所小學校舍,他打算籌錢改建成以書畫教育為主的特色幼兒園,讓村里的孩子能就近入園。
在民生小學,他還努力和城里學校接軌,摸索著推行了素質教育,如今已開辦了書法課、鋼琴課等課程。日前,村里一名盲人村民拿出自己打工的錢,為學校捐贈了一架鋼琴。
如今,眼見著入學的孩子年年增,校舍越來越緊張,也越來越老舊,么富江又開始四處籌款。他想申請為學校改建一座能設18個班的教學樓。
“我愿將我生命的全部交給農村基礎教育建設,讓孩子們都有學上。”么富江說。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