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他們感到李芳芳這位導演同中國其他的導演完整不同,不僅同第五代的張藝謀、陳凱歌不同,同第六代的賈樟柯、王小帥等也完整不同,敘事伎倆比較西方,但是全部故事又特別中國,所以看上去非常新鮮。李芳芳也由此被外國媒體和片商稱為“中國第七代導演”。
李芳芳傳奇經(jīng)歷:最年輕的金鷹獎編劇
但對于很多中國觀眾來說,李芳芳可能是個比較陌生的名字,但其實她在18歲時已經(jīng)成名,由獨立編寫十集電視持續(xù)劇《十七歲不哭》在當年風靡一時,該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并在1998年獲得飛天獎一等獎和金鷹獎一等獎。至今仍為很多人心中的美好回想。而李芳芳也成為這兩個獎項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編劇。
高中畢業(yè)以后,李芳芳同時被兩所世界排名并列第一的電影學院——美國紐約大學(NYU)電影學院和南加州大學(USC)電影學院同時錄取,她也是歷史上第一個被這兩所頂尖電影學院所同時錄取的第一位中國大陸學生。李芳芳最后選擇了紐約電影學院研究生院,導演系,成為著名導演李安的學妹。
對于國外媒體稱她為“第七代導演”,李芳芳稱她并不排擠這個說法,她感到這可能是國外媒體對她這代導演的特指:“中國人,但是接收的電影理論和拍攝伎倆教導是西方的!币舱且驗槿绱,李芳芳說她最初回到國內(nèi),感到并不適應:“和同行接觸下來有點‘外人’的感到,大部分人不是北影的,就是中戲的,都是師兄師姐師弟師妹。本來在一些場合碰到,還有人來說話,然后就問是那個學校畢業(yè)的,我答復是哪哪的,人家‘哦’一聲就走了!
不過,金子總會發(fā)光,后來《80’后》劇本出爐,投資方一眼就看中了它的價值,這也讓李芳芳感到有點得來全不費工夫。后來影片出來的后果,也果然讓投資方滿意。據(jù)影片總策劃陳先生介紹,他們看中的就是李芳芳身上那種“中西聯(lián)合”的氣質(zhì),陳先生感到李芳芳確實是中國電影界目前還沒有的一類導演:“骨子里是中國的,但是對于西方好萊塢的那套伎倆又很懂得,對于中國電影來說,這種人才尤其稀疏。”
《80’后》反應一代人的愛與傷
80后作為一部視角奇特的青春史詩,片中主人公15年的成長經(jīng)歷,恰恰見證了中國社會從1993年至2007年間的這段歷史:90初的下海和出國潮,香港回歸,申奧成功,抗擊非典,奧運會召開,這部電影將這些重要的史詩與主人公的的命運絲絲入扣的聯(lián)合起來,因此堪稱中國第一部當代年輕的青春史詩。
《80’后》給予了現(xiàn)實主義的人文關(guān)心,言其現(xiàn)實,是因為劇本直面了中國社會這十五年林林總總的社會形象,將這一代青年人成長空間的文字真實展現(xiàn),眾所周知,這十五年中國經(jīng)濟的高速發(fā)展,物質(zhì)程度急速進步,同時社會和家庭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新問題—離婚導致單親家庭激增,家長寧可負債讓孩子出國留學,宏大的升學壓力和就業(yè)壓力,盤算機和網(wǎng)絡發(fā)展等等,這一代中國青年的掙扎、執(zhí)著與苦楚,都在全部電影中得到了體現(xiàn)。
《80后》是或否可以代表80后我們沒有解答,但是這部電影在每一場試映中帶來的淚痕還有含混的記憶,和那份真摯的激動恰恰證明了這部電影的成功,在這部電影中可以看到80后成長的經(jīng)典符號,父母爭吵,暴發(fā)戶夫妻的情感危機,遙控汽車,卡帶錄音機,《80后》關(guān)于成長,關(guān)于現(xiàn)實,關(guān)于回想,關(guān)于我們曾經(jīng)擁有,但注定失去的青春。
導演李芳芳對80后有這樣的描寫,在她心目中那個時代的共性,“失望的渴望被愛,卻不懂得如何去愛人。”李芳芳說不管這部電影如何表現(xiàn),或者完善的,或者破碎,“但是這些都不是一個導演和一個電影盼望最終曲表現(xiàn)的,我們真正要表現(xiàn)的是這個年代的情感的部分,而不是表象!
張靚穎陳楚生被曝免費演唱主題曲
正是因為這部電影的宏大力量,作為歌壇當代領(lǐng)軍的張靚穎和陳楚生還免費為這部電影演唱主題曲,他們說“這是一部屬于80后的電影,我們也有了屬于自己的青春成長電影,作為80后,我們看了之后非常激動,作為80后,我們很愿意為這部電影演唱。”據(jù)流露,張靚穎和陳楚生都是免費為該電影演唱。(牛仔)
相關(guān)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