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剛被稱為最懂得中國觀眾的導演,所以小說《余震》能被他重視自然有獨到之處。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很難想象如何將中國人的集體傷痛和主流商業(yè)大片接洽起來。《余震》出自原籍溫州的華裔女作家張翎之手,該小說重要表現(xiàn)的是經歷了災害后人們心靈廢墟重建的過程,而聰慧的馮小剛則將重要力度轉移到了震后一家三口各自的遭遇上,從而加大了戲劇沖突和情感張力,也鬧得影迷們揮淚如雨。不過說歸說,《唐山大地震》的票房確實驚人,首周票房便高達1.8億,再創(chuàng)影史記錄。正因受到電影的宏大影響,小說《余震》亦更加暢銷。
《山楂樹之戀》:純愛加懷舊 張藝謀的拿手好戲
奧運之后觀眾們意識到即使是張國師也是會放下身段的,一部改編自科恩兄弟代表作《血迷宮》的《三槍之拍案驚奇》將二人轉搬上來大銀幕,有贊有彈,好不熱烈。而新作《山楂樹之戀》更是讓張藝謀為之深受激動,并隨之付出血汗將之排成電影,改編小說也是張藝謀的專長,不管是成名作《紅高粱》還是一致公認的經典《活著》都是改編自小說,此番,張藝謀重拾舊路,依然讓人等待。《山楂樹之戀》是2007年轟動一時的純愛小說,聯(lián)想起張藝謀曾執(zhí)導過純的一發(fā)不可收拾的《我的父親母親》,《山楂樹之戀》對他來講似乎也并沒有太大的難度,信任只要保持水準,不難叫好叫座。
《趙氏孤兒》:孤注經典題材 陳凱歌如何出新
雖然《趙氏孤兒》并非改編自暢銷書,但亦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慕浀漕}材,陳凱歌選取這個故事作為創(chuàng)作底本,具有必定的勇氣,這可不是一般人敢碰的故事。相對陳凱歌的上部作品《梅蘭芳》瞄準的還只是藝術大腕文化名人,其新作《趙氏孤兒》則對準了程嬰匿趙武的典故,按時間逆推一近一遠,但是可想而知,時間對于陳凱歌僅是一個背景狀態(tài),他不變的還是寓言式的敘事。不過對于《趙氏孤兒》這個經典題材,如何出新才是對陳凱歌的最大考驗。
可以發(fā)明,張藝謀,陳凱歌,馮小剛,作為華語影壇的三劍客,他們在創(chuàng)作時都非常器重暢銷書的改編,而大洋彼岸的好萊塢則特別愛好改編漫畫,這即是中西文化的相異之處。中國一直都保持著某種對于文學的偏愛,通俗文學在國內一直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在西方,漫畫則成了通俗文化的最佳代表,其普及程度和影響力同樣驚人。據(jù)說有的美國孩子可能不知道現(xiàn)在的美國總統(tǒng)是誰,當他必定知道蜘蛛俠的真名是彼得·帕克。
無論是漫畫還是暢銷文學,都是大眾所喜聞樂見,并且又切合時代的特質。導演在創(chuàng)作時不再是假大空的虛構,而是考慮到觀眾口味,自然可以拍出叫好叫座的電影,說到底還是那句老話,“藝術起源于生活”,而真正的生活就反應在那些熱門的暢銷書里。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