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小時代》的制片人安曉芬是專業(yè)的會計師出身,也曾是《錦衣衛(wèi)》、《葉問》系列電影的制片人。她入行是跟著張偉平與張藝謀做新畫面影業(yè),主要負責財務工作。后來,轉投星美,繼續(xù)負責財務,同時她也將院線市場摸了個透。后來,安曉芬成立了自己的影視公司。
“英雄不問出處,廣告圈離電影圈不遠,華誼王中軍就是廣告公司起家,還有一些導演也是拍廣告出身!绷杵接X得他在廣告圈的經(jīng)歷,能對年輕人和電影市場了解一些,所以敢做年輕人喜歡看的電影。凌平入行的方式就是泡電影院,“我看國產(chǎn)電影什么片子都看,沒有看不下去的,分析小片怎么拍的,為什么排片那么少?總能學點東西。”一年下來,他要到電影院看上100多部電影,而且還時常請公司員工一起看,“我一年要貢獻一兩萬的票房!彼ΨQ。
營銷改變市場格局
有人說中國電影不缺錢,也不缺明星、導演、編劇等創(chuàng)意人才,但最缺的一種人,就是能將電影像商品一樣生產(chǎn)和營銷的制片人。相比之下,好萊塢獨立制片人或者大制片公司的電影出品人個個是狂熱影迷,但他們堅守的職業(yè)信仰是,制片人是商業(yè)電影和消費者娛樂需求的代言人,票房決定一切。
制作過《加勒比海盜》等一系列成功影片的好萊塢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魯克海默說過,“我將成功等同于票房。如果我的電影獲得評論界一致褒獎,卻沒有觀眾去看,那我這輩子也就只能待在好萊塢某個小工作室里。”
“在中國更多的制片人有電影情結,對劇本、導演、橋段很感興趣,但對電影營銷發(fā)行有些距離!绷杵接X得電影需要人文關懷,也需要票房,何況電影比電視劇市場更殘酷。
“拿個劇本,然后找來導演、演員、攝影等一幫人,這是以前做電影的方法。中國電影的主流觀眾在15到35歲,要了解他們的需求,你的電影才有市場!绷杵秸J為電影主流觀眾是普通大眾,要尊重觀眾,不是想當然你想拍什么!短﹪濉返某晒褪亲プ∮^眾需要釋放的心理,給他們講了個搞笑的故事。
“電影是娛樂產(chǎn)品”這個概念在業(yè)內(nèi)達成共識很多年了,不論是否職業(yè)制片人出身,優(yōu)秀的制片人身上需要具備商業(yè)與藝術素質(zhì),何況在當下中國電影市場大環(huán)境下,電影投資構成越來越復雜,盤子越做越大,甚至融資、股份分配等這些都是制片人需要思考的,以至于有的職業(yè)制片人也到商學院里“回爐”。
盡管心中都藏著一個華誼兄弟的夢想,一些制片人避諱談有關商業(yè)模式的言論,但凌平無所顧忌,“在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大環(huán)境的變遷中,新的營銷模式一定會出現(xiàn),市場繁榮背后,國產(chǎn)電影的操作模式在經(jīng)歷一場更新?lián)Q代!
(編輯:邊界)
相關閱讀